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股骨頭壞死 >> 股骨頭壞死問答 >>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怎麼醫治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怎麼醫治

  • 基本信息:男  23歲
  • 發病時間:不清楚
  • 病情描述及疑問:如何治療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我的孩子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想要知道治療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方法。

    建議:先天性髋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後脫位為多見,出生時即已存在,病變累及髋臼、肌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的肌肉,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有時可合並有其它畸形,如先天性斜頸、腦積水、腦脊膜膨出,其它關節先天性脫位或攣縮等。 臨床表現 病因學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當然,多發性畸形附有髋關節脫位應屬於先天性畸形。總的說來,近年來大多數學者認為病因並不是單一的。這說是說有許多因素參加才會引起此症的產生。 (一)遺傳因素 無可否認的事實說明此症有明顯的家族史,尤其在雙胎嬰兒中更為明顯,有此症之患者家族中其發病率可以高達20~30%,而且姐妹中更為多見。同樣的疾病在姐妹中可以出現髋脫位半脫位與發育不良三種類型,倘若不進行詳細的,早期的檢查與X線片診斷,除第一類之外,後兩類往往可以遺漏而到達7、8歲時髋關節已完全正常。 (二)韌帶松弛因素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報告證明關節韌帶松弛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動物實驗中Smith將小狗的關節囊,圓韌帶切除後,產生髋脫位現象的百分比很高,臨床上Andren指出X線片中恥骨聯合的分離在髋脫位病例中為正常嬰兒的兩倍,他認為這是母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內分泌使韌帶松弛,超量的內分泌變化是引起髋脫位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Andren、Borglin在新兒髋脫位病例3天以內發現尿中雌酮(Estrone)雌二醇17β(Estradil)排出量與正常嬰兒比較有變化。但是Thieme利用16個病嬰兒與19個正常嬰兒比較,逐月測量時,經統計學處理發現沒有區別。因此,內分泌變化引起韌帶松弛學說尚不能成立。 (三)體位與機械因素 髋脫位病例中臀位產有人報道高達16~30%之多,正常生育中臀位產僅占3%,Wikinson(1963)將幼兒髋關節固定於屈曲、外旋、膝關節伸直,並給予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出現髋關節脫位畸位。 出生後的體位亦有人認為是引起此病的一個因素。如在瑞典和美洲印地安人的發病率高的原因是由於嬰兒應用襁褓位有關。 病理改變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病理變化包括骨質變化及周圍軟組織改變兩部分: (一)骨質變化 髋關節發育不良是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髋臼、骨盆、股骨頭、股骨頸,嚴重者還可影響到脊柱。 1.髋臼 安全性髋關節脫位者出生時尚屬正常,而有髋臼外上緣外有切跡,隨著生長發育髋臼逐步變狹而淺,呈三角形。髋臼唇盂增厚,由於股骨頭的不斷擠壓可造成內翻或外翻,髋臼後上方由於股骨頭的擠壓形成假臼,髋臼前緣內上方往往可見一缺損。髋臼由於沒有股骨頭的造模作用而發育不良,髋臼逐漸變小,變淺,臼底充滿脂肪纖維組織,圓韌帶經過不斷牽拉往往增厚肥大充塞於髋臼中。 2.股骨頭 新生兒的股骨頭為畸形,表面有光滑的軟骨面,而後由於脫位於髋臼外,股骨頭的形狀可逐步改變,頭可變大或變小,呈尖錐形或葺形,股骨頭受壓處往往出現部分股骨頭扁平。股骨頭骨骺出現遲緩。有時應用強大暴力手術復位,由於髋臼與股骨頭不相適應,對股骨頭的壓力過大,可造成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3.股骨頸 由於髋關節脫位,股骨頸一般變短而粗,是肢體縮短的一個原因。股骨頸前傾角變大,據Caffey報道正常新生兒前傾角為25°,以後逐步減少至5°~15°之間,當股骨頭外移後,由於正常肌力作用,向股骨頭向前旋轉,前傾角因而增大,一般在60°~90°之間。如果能早期復位,前傾角多能逐步自行糾正。尤其在1歲以內得到復位者幾乎都能恢復正常。 4.骨盆和脊柱 脫位一側的骨盆往往伴有發育不良情況,髂翼較斜,坐骨結節較分開。在兩側脫位時,以上病變存在外,骨盆向前傾斜而使腰前突弧度增加,有時可以出現側彎。 (二)軟組織變化 這是指所有一切髋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包括皮膚、筋膜、肌肉、肌腱、關節囊、韌帶以及髋關節內盤狀軟骨,其中以關節內盤狀軟骨、關節囊與肌腱最重要。 1.盤狀軟骨(Limbus)正常14.8mm的胚胎,髋關節是一堆間質細胞,此後髋臼與股骨頭之間出現間隙,間質細胞塊中間開始吸收至僅存邊緣。到達25mm時出現關節囊與髋臼環狀韌帶(glenoid labrium)任何機械刺激在髋臼形成的主要階段時就會產生正常間質停止吸收出現盤狀軟骨,實際上盤狀軟骨吸收不全多半見於髋臼後上部,它的增生與肥大使股骨頭不能直接指向髋臼中心。Leveurf與Somerville認為這是髋脫位的主要原因,復位的關鍵。在手術中3歲以上的患兒凡牽引後股骨頭不能進入髋臼者,多半有肥厚的盤狀軟骨。這類軟骨完全像膝關節中的盤狀半月板一樣,它遮住了很大一部分關節面使股骨頭與髋臼不能接觸,引起二者之發育不良。 2.關節囊 正常的髋關節囊是一層纖維組織0.5~1.0mm厚薄。自從股骨頭脫離髋臼向外向上移位,小孩負重後,關節囊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有時可大2~3mm之多,長期牽拉使關節囊與髋臼上方髂翼粘連,加上圓韌帶、盤狀軟骨與關節囊之間粘連,形成整整一片結締組織,阻礙股骨頭進入髋臼。關節囊在後期呈葫蘆形,有狹窄的頸部,股骨頭本身就不能通過。髂腰肌腱經過關節囊前面,有時在很早期出現一個切跡,阻礙股骨頭復位。關節囊附著在股骨頭以下而不是附著大小粗隆之間。 3.圓韌帶 正常圓韌帶連接股骨頭中心凹與髋臼之內下方。髋關節脫位病例中,關節囊與圓韌帶同時受到牽拉而增長增厚,久而久之圓韌帶與關節囊粘連成一片而消失。圓韌帶內的中心動脈亦因牽位增厚而過早閉塞。 4.肌肉 由於股骨頭向上移位,凡是起自骨盆沿股骨向下行走的大部分肌肉都發生短縮,其中以內收肌及髂腰肌更為明顯,而且許多肌腱有纖維變性。後側肌群包括臀肌,亦有縮短,肌力減弱,影響關節穩定性,出現搖擺步態。 5.筋膜 雖然外側肌群在理論上是被拉長,但可見到臀筋膜有攣縮,患者不能內收,這種筋膜都有纖維組織增生,嚴重者有膠原變性。手術中必須進行筋膜松懈才能保證復位。 診斷鑒別 患兒的母親常發現患兒肢體不正常,而來院求診,若無炎症或外傷史,就應引起對本病的警惕。症狀可大致歸納有以下幾點: (一)關節活動受限 在兒童期先天性髋脫位通常是以無痛和關節活動不受限為其特點。然而在嬰兒和新生兒時期則恰恰相反,有暫時性關節功能障礙,呈某種固定姿勢。典型症狀主訴為患兒肢體呈屈曲狀不敢伸直,活動較健側差,無力,牽拉下肢時則可伸直,但松手後又呈屈曲,少數嬰兒下肢呈外旋位,外展位或兩下肢呈交叉位,甚至髋關節完全呈僵直狀態,少數患兒在牽拉下肢時有哭吵。 (二)肢體縮短 單側髋關節脫位常見患側肢體縮短。 (三)其它常見症狀有大陰唇不對稱,臀部、大腿內側或腘窩的皮膚皺折加多,加深或不對稱,會陰部加寬,有時可在牽動患肢時有“彈響聲”或彈跳感。 以上一些症狀如能及時發現,進行仔細檢查,則能做出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治療效果將會大大的提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