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初步發現,亞洲人可能因為缺乏兩種與骨質疏松有關的基因,所以即使骨質密度比西方人低,但骨折率不但不及西方人高,反而偏低。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內分泌科龔慧慈教授前日在研討會上指出,該校內分泌科在1995年至今收集約800多個女性骨質密度樣本,其中20歲至40歲女性占l/3;停經後出現骨質疏松及無出現骨質疏松的各占1/3。結果發現,在香港女性的骨質樣本中,幾乎沒有與骨質密度減低有關、導致西方女性骨質疏松的BB基因。
同時,研究又發現影響骨質密度的骨肢原lA基因亦不存在於華人當中。因此,初步估計雖然亞洲人的平均骨質密度不及西方人高,但骨折率反而遠低於西方人,正是與缺乏此兩種基因有關。
龔慧慈解釋,過住數據顯示黑人骨質密度最高,每平方厘米1·2克,西方人為1.1克,最低為亞洲人,每平方厘米只有1克。過往研究發現,同一種族人中,骨質密度每低一成,骨折率便高一倍。如此推論,亞洲人骨質密度比西方人低近一成,骨折率亦應高於西方人一倍,但骨折率卻遠低於西方人。
龔又稱,目前已發現有20多種基因與骨質疏松有關,未來基因研究方向將集中探討易患上骨質疏松的高危組別,再及早予以藥物輔助,防止骨質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