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治療最終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任何手術絕不可能是治療的全部,故康復護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康復護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組織粘連、瘢痕形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
1、一期康復(傷後1-2周)
此時傷肢腫脹、疼痛、骨折斷端不穩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可以肌肉鍛煉為主。在骨折早期主要目標在於保持肌肉張力和減輕局部腫脹,防止出現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使骨折愈合與功能恢復相結合。早期臥床休息,將患肢置於舒適位置,並保持其略高於心髒水平,可促進靜脈的回流,並作向心性按摩以利於腫脹消退。進行傷肢股四頭肌肌肉的等長收縮,即在關節不動的前提下,肌肉做有節奏的收縮和放松,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繃勁和松勁,通過肌肉的等長收縮可以預防肌肉萎縮或粘連。每日4~5次,每次5分鐘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為原則。並結合患肢踝關節的主動背伸及跖屈運動,以上運動不能干擾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於骨折愈合的活動,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內外旋運動。此期的康復訓練,原則上除了骨折外上下關節不運動外,身體的其他部位均應進行正常的活動。手術患者術後4-6小時進行關節主、被動鍛煉,並輕輕按摩傷口以外的患肢肌肉,以促進患肢靜脈回流,加速腫脹的消退。預防其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時上肢外展,以擴胸增進體力和心肺功能。同時做踝關節及趾間關節屈伸活動、以小腿肌肉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為主要活動。手術後1-2周,主要幫助患者做肌肉自主收縮和放松。術後密切觀察患肢血運及活動情況,傷口滲血情況及傷肢腫脹程度和傷肢動脈情況;對髋部骨折,手術後幾天內的翻身和患肢活動均由醫護人員指導和協助。
2、二期康復(傷後2-4周)
這一時期,骨、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損傷及手術切口正在愈合,手術部位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纖維連接,並正在形成骨痂。在此期間,可進行關節活動,指導患者在床上患肢不負重活動,進行膝關節、踝關節以及足的小關節主動伸曲鍛煉,踝關節的內外伸展練習,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利用牽引床以進行上臂鍛煉,訓練臂力,以便下地時用拐,增加髋關節伸曲活動,對於在術前牽引或石膏固定時間較長,關節有一定程度僵硬的患者應給予CPM機鍛煉,再逐漸過度到關節的主動功能鍛煉。逐漸增加鍛煉強度和活動范圍,使全身關節達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動,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復。但此期活動仍需限制。
3、三期康復(傷後5-6周)
該期要鍛煉關節和肌肉,擴大關節各方向的活動范圍,恢復肌力,增加肢體運動功能。在此期間繼續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訓練,使患肢功能恢復正常活動范圍,根據骨折的情況,可扶雙拐下床活動,尤其是活動患側膝關節及髋關節,但是傷肢嚴禁負重。
4、四期康復
康復訓練的後期指從骨關節等組織已經愈合到恢復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時間,此時骨折已達到臨床愈合或已經去除外固定,此時骨性骨痂已形成,X線檢查已顯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撐力,但大多存在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肌肉萎縮等功能障礙。此期康復的目的是恢復受累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使肢體功能恢復。訓練方式以抗阻力活動和加強關節活動范圍為主,傷肢關節的主動活動和負重練習,再加上肌力恢復訓練,訓練次數、時間及強度均高於前期,使各關節迅速恢復到正常活動范圍和肢體的正常力量,對仍有不同程度障礙的關節、肌肉,給予有針對性的訓練,並利用器械加強活動,做器械操或徒手操,配合理療、按摩、針灸等,使肢體功能得到恢復。
5、心理康復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骨折康復的必備條件,大量實踐證明,保持豁達樂觀的情緒,樹立良好的自信心,能夠減弱骨折及康復鍛煉帶來的身體不適,反之,憂心忡忡、思慮過度會使身體不適加劇,抵抗力降低,康復時間延長。針對患者的思想狀態,積極引導,對康復充滿信心並激發其克服困難的決心,使其積極配合,加強功能鍛煉。
6、飲食指導
骨折後的康復過程還需要各種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維生素、鈣等,適當地喝骨頭湯、牛奶,吃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豆制品等,十分有益,同時要求患者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