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肩周炎 >> 肩周炎治療用藥 >> 中醫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

中醫治療肩周炎療效觀察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好發於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其以關節疼痛和活動障礙為特點。臨床有關肩周炎的治療方案有多種,我科自2004年8月-2008年12月,分別采用西藥封閉(簡稱西藥組)、常規電針刺(簡稱電針組)、浮針合推拿手法(簡稱浮針組)3種方案治療肩周炎,並進行了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參與觀察患者共計119人,均來自於我科門診及病房。按照隨機抽取的方法,並適當配合患者本人意願分為3組。其中男性47例,女性72例,3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具體分組情況見表1。

  1.2 納入及排除標准

  1.2.1 納入標准 參照1991年全國第二屆肩周炎學術討論會制定的肩周炎診斷標准:已經確診為肩關節周圍炎的患者:病程在1個月內的肩關節疼痛患者,肩關節本身還有一定范圍的活動度,一般外展為45-75度,後伸10-30度,外旋30度,下舉110度:以肩關節疼痛為主症,特別是夜晚加重,常至夜半因疼痛影響睡眠:年齡在36-66歲。

  1.2.2 排除標准 肩關節活動已明顯受限,出現關節僵硬現象:影像學檢查排除肩關節脫位等:有嚴重心、肺、肝、腎、腦等疾病或有精神異常、認知障礙等神志疾病不能配合治療者:不能完成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西藥組 采用疼痛點進行藥物(2%利多卡因+0.9%生理鹽水+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每周1次,3次為1療程:並配合口服萘普生緩釋膠囊(500 mg·q·d)。

  1.3.2 電針組 采取常規針刺穴位方法,穴位選用肩髑、肩髂、肩貞、臂臑、肩井、尺澤、曲池、合谷。用75%酒精消毒穴位皮膚,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0.25×40 mm)刺入穴位,行提插捻轉補瀉手法得氣後,接6805-Ⅱ型電針治療儀,連續波刺激~以患者舒適無痛為度,每次30 min。每日1次。兩周為1療程。

  1.3.3 浮針組 讓患者采取坐位,治療者站立於患側。按照常規推拿治療方案,先采用揉按法對患側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放松3-5遍,同時注意也要揉按頸項部的肌肉:在放松過程中對有明顯壓痛的部位適當點壓6-12次。放松完畢,囑患者行患側肩關節活動,注意患側關節疼痛的部位及活動范圍。囑患者暴露患側肩部。並采用浮針療法進行治療,對於前肩部疼痛,其肌筋膜觸發點(即壓痛點)主要位於以下肌肉:岡下肌、前三角肌、斜角肌、岡上肌、胸大肌、胸小肌、肱二頭肌、背闊肌、喙肱肌:對於後肩部疼痛,其肌筋膜觸發點主要位於以下肌肉:斜角肌、肩胛提肌、後三角肌、岡上肌、大圓肌、小圓肌、肩胛下肌、上後鋸肌、背闊肌、三頭肌、斜方肌、表淺脊柱肌群。肩部側面疼痛,其肌筋膜觸發點主要位於以下肌肉:岡下肌、斜角肌、外三角肌、岡上肌。以上觸發點是按疼痛發生機率和臨床有效率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對上述肌肉的觸發點周圍約6-10 cm處行浮針療法,具體操作如下:浮針針具采用符氏研制的一次性中號浮針(直徑0.6 mm,長32 mm),在所選擇進針點處行常規皮膚消毒,針體與皮膚呈15-25度,針尖直指痛點,快速透皮,達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後緩慢平行進針到適當深度,並以進針點為支點,手握針座,左右搖擺,使針體作扇形運動。平穩均勻掃散約2-5 min後,囑患者適當活動,再察痛點情況,並根據患者疼痛程度調整是否再選擇針刺。治療完畢後留針48-72 h,囑患者注意休息患肢,並在疼痛允許的范圍內適當活動患肢。3日1次,兩周為1療程。

  1.4 療效評定標准 療效評定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衛生部制訂發行,1997年第三輯)有關“肩周炎”的療效評定標准。治愈(臨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顯效:肩部疼痛緩解明顯,肩關節活動范圍改善明顯。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緩解,肩關節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臨床症狀無改變。

  2 結果

  西藥組治愈6例,顯效10例,有效14例,無效6例,有效率83.3%;電針組治愈5例,顯效10例,有效16例,無效7例,有效率81.6%;浮針組治愈14例,顯效19例,有效12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

  3 討論

  3.1 發病機制 肩周炎是肩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退行性改變所引起的肌肉、肌腱、滑囊等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廣泛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早期以肩部酸楚疼痛為主,夜間或冬季尤甚:靜止時疼痛劇烈,肩活動不靈活,有強硬感,局部怕冷,然後疼痛逐漸影響到頸部及上肢,肩活動受限,甚至肩部聳起(扛肩現象),抬臂上舉困難,也不能外展,不能做梳頭、脫衣、叉腰等動作;掏衣褲口袋也感困難,有人甚至根本不敢活動。病初肩部肌肉常較緊張,後期則有萎縮現象。後期肩部的各種活動受到限制,肌肉萎縮明顯,而疼痛反而不明顯。其發病年齡多在50歲左右,又有“五十肩”之稱。也稱“漏肩風”。屬於祖國醫學中的“痺證”范疇。其病機多因年老氣血不足,血脈痺阻,不通則痛,進而出現活動不利,而活動減少以進一步加劇了氣血閉阻。治療本病的關鍵在於疏通氣血。活動關節。

  3.2 治療方法 臨床上有關肩周炎的治療方案有多種,封閉、針灸、推拿、理療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封閉並配合口服消炎止痛藥曾在臨床廣泛應用。但由於復發率高。加上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部分患者封閉後當天局部疼痛會加劇,很長一段時間內患肢乏力,甚至局部肌肉萎縮。目前多數患者不再願意接受這種治療方案。傳統的針灸、推拿治療本病多數為患者所接受,但會占用患者大量的時間,且與操作醫師的治療手法有很大的關系。臨床療效極不穩定,有一篇題為“條口穴不同刺法對肩周炎療效差異的觀察”就表明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的重要環節。

  3.3 浮針療法優點 浮針療法作為一種侵入性物理治療方法,是傳統針灸療法與現代醫學結合的產物。其用一次性浮針作為治療工具,以局部病灶作為基准,在病灶周圍進針。而不是在病灶局部,只需針尖對准病灶,在皮下淺筋膜層行掃散手法。從中醫角度來講,浮針的皮下進針、近部選進針點和留針時間長,與《內經》中毛刺、直針刺、浮刺、半刺、分刺、齊刺、揚刺、報針等刺法有密切關系。從現代醫學有關結締組織產生壓電效應來講,浮針作用於該層是其達到速治軟組織疼痛的現代醫學闡釋。

  筆者通過臨床觀察,浮針療法在前列腺炎、骨性膝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方面也有較好的療效。具有見效快,不良反應少,相對節省患者時間和經濟等優點,故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