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疾病,我們不能拖延了治療的時間,要在患病的時候及早做好治療,抓住最佳的治療時機才能夠早一些的康復,避免這樣的疾病帶來太多的痛苦危害,一起來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中醫治療方法都有什麼?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性免疫疾病,以周圍關節的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特征。臨床常有晨僵、皮下結節、關節侵蝕性改變及進行性關節畸形,尤以手足關節更為多見,常以女性多發。病因至今尚未明確,是世界公認的疑難疾病。此屬中醫“痺證”、“ 尪痺”范疇,其病程遷延,易反復發作,致殘率高,中醫亦稱該病為“鶴膝風”、“歷節風”、“骨槌風”。 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同病異治,從多層次、多途徑來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阻止病態發展,體現出了良好的態勢。
鶴膝風的形成既有外因,又有內因,外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邪侵機體,留於關節;內因氣血不足,肝腎虧損,外邪乘虛而入。雖感受同一種邪氣,但發病情況隨人而異[1]。
鶴膝風的病因,有以邪實而論:痺之所發,正如《素問》所雲:“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表明痺證是由於風寒濕邪侵襲機體所致。《丹溪治法心要·痛風》曰:“肢節腫痛,痛屬火,腫屬濕,此濕熱為病。”四肢關節腫痛,局部灼熱是RA活動期最典型的臨床表現。《類證治裁·痺證》曰:“痺久必有瘀血”。 中醫認為,本病初起,外邪侵襲,多以邪實為主。病久邪留傷正,可出現氣血不足、肝腎虧損之候,並可因之造成氣血津液運行無力,或痰阻或瘀滯。而風寒濕等邪氣留於經絡關節,直接影響氣血津液運行,也可導致痰瘀形成。痰瘀互結可使關節腫大、強直、變形[4]。
鶴膝風的病因,也有以正虛而論:據《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理,反映出正虛是引起各類疾病包括痺證的根本原因。後世醫家更有發揮,如《名醫方錄·痺》謂:“皆因體虛,受風寒濕氣而成痺”,《類證治裁·痺證》雲:“諸痺…良由營衛先虛,腠理不密,風寒濕乘虛內襲,正氣為內所阻,不能宣汗,因而留滯,氣血凝澀,久而成痺。”《醫學入門·痺風》載:“痺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虛而不入。”《醫學繩墨·痺》曰:“大率痺由氣血虛弱,榮衛不能和通,致令三氣乘於腠理之間。”[5]。由於正氣的虛弱,致使機體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濕邪乘虛侵襲,注於筋絡,留於關節,使氣血閉阻,從而引發本病。更因為正虛,無力祛邪外出,致邪留注筋絡關節,使疾病遷延難愈。臨床上常可見類風關經久不愈。因耗傷正氣,導致氣血津液不足而出現面色少華,頭暈乏力,心悸怔忡諸症。因肝腎不足而出現腰膝酸軟乏力,兩目昏花,肌肉削瘦等症。
RA分為早中晚三期辨證治療,早期以治療病因為主,內外邪交合,風寒濕雜至,為風寒濕三痺,祛風散寒除濕、養血溫陽健脾,方用三痺湯加減,風重者予防風湯,寒重者予烏頭湯或烏附麻辛桂姜湯,濕重者予薏苡仁湯,有化熱之象,宜寒熱並用,予桂枝芍藥知母湯;中期、活動期以治療病機為主,氣滯血瘀痰凝,痰瘀互結發炎或化熱成毒,阻絡不通,為痰瘀熱三痺,理氣化瘀祛痰通絡,清熱消炎解毒去腫,方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濕痰為主,予四妙丸加二陳湯,血瘀為主,予桃紅飲加減,熱證為主,予白虎桂枝湯加減;晚期筋骨畸形、肌肉萎縮,以局部關節受損、正氣虛(氣虛、陰虛、陽虛)為主,為筋骨膜三痺(肝腎脾虛),予健脾補肝腎強筋骨治療,方用虎潛丸加減,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予八珍湯,肝腎陰虧予大補陰丸,腰酸背疼,腎氣不足,肝腎陽虛,予右歸丸,病程較久,抽搐疼痛,肢體拘攣者,配蟲類藥引經。
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我們在看完了小編的講述之後也有了了解,能夠了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的這些治療方法,才能夠幫助患者正確治療早日康復,避免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