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是椎體與椎體間富有彈性、具有緩沖吸收震蕩作用的軟骨盤,人體椎間盤內的髓核從20歲左右起,纖維環從30歲左右起開始老化,水份變少,此時,纖維環開始出現裂紋,很容易出現麻煩,在發生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如果再加上有外力的作用,比如扭傷,腰椎間盤纖維環就會破裂,髓核就會突出到椎管內,壓迫或刺激鄰近的馬尾神經或神經根。
而產生腰部疼痛,一般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馬尾神經受壓會出現會陰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礙,女性可出現尿失禁,男性出現陽萎,嚴重者出現大小便失控及雙下肢不全性癱瘓等一系列臨床症狀,形成“腰椎間盤突出症”。
本病亦稱髓核突出症,或叫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腰部疾患之一,發病率約占腰腿痛患者的20%左右。大多發生於青壯年,20~40歲者占80%,男性多於女性,尤以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多見。
從發病部位看,以腰椎第4~5為最多見,占58%~62%;其次是第5腰椎至第l骶椎,占38%~44%;而腰椎第3~4及其以上椎間盤突出少見。偶見兩椎間盤同時突出者。
腰椎間盤突出症脫出的髓核一般以向椎管方向(即向後方)脫出較多,而向椎體方向(即向上或向下)脫出較為少見。脫出的髓核止於後縱韌帶前方稱為“突出”;而穿過後縱韌帶進入椎管內的,稱為“脫出”。
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並非都有明顯的急、慢性外傷史,有時很輕微的動作如咳嗽、打噴嚏都可誘發症狀的出現。腰椎問盤突出症的最早的症狀是腰腿痛。其中以腿痛為多且也是典型的症狀。腰腿痛可突然發生,也可逐漸產生。
疼痛的性質可為鈍痛、劇痛、針刺樣痛。腿痛多為下肢放射性疼痛——麻痛或抽筋樣痛或形容為過電樣的串痛。病人形容疼痛自臀部開始,沿下肢向下,直至足背足趾。行走,站立,或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大小便用力時,可加重或誘發出下肢放射痛。疼痛多為單側,嚴重者可出現雙側下肢疼痛以及會陰部的麻木。
壓迫時間長者患者行走出現行走姿勢的異常如跛行或身體側彎、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體征為:80%以上患者的腰椎有功能性側彎或腰椎變直生理曲度消失,腰部肌肉緊張或痙攣,腰椎活動功能受限,疼痛嚴重時患者出現被動體位如不能平躺一側臥位休息。不能直立。腰椎旁有壓痛點,局部扣擊疼痛向下肢或臀部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70%~80%的患者膝腱反射或跟腱放射異常,拇趾背伸無力,小腿外側或足背感覺遲鈍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根據髓核突出的部位與方向不同,可分為椎體型和椎管型兩大類,以後者多見。髓核穿出纖維環向椎管方向突出的椎管型,又可分為後中央型和後外側型兩種。
以後外側型為常見,突出物壓迫神經根引起充血、水腫、變性,出現腰腿痛、下肢放射痛等相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