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此病問題的嚴重性,聯合國世衛組織已制定2000年至2010年為“骨與關節十年”計劃,並確定每年的10月12日為國際關節炎日,號召人們積極行動起來,關注骨關節炎和骨質疏松症對社會造成的不斷增長的負擔,使患者參與自己的治療;提高預防和治療的效果;通過研究增進對骨關節及其相關疾病的認知並加強防治與治療措施。幾年來,在這一計劃推動下,相關工作取得了進展。
骨關節炎是常見的關節病。研究表明自20歲後人的骨關節就開始退化。隨年齡增大,患病率迅速上升。此疾病在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缺血性心髒病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的第二大因素。全國患病人數估算不低於七八千萬,且多數發生於膝關節。
預防
軟骨的退行性變可能自20多歲即已開始,在50歲以上人群中,大多能在X線片上顯示骨關節炎的表現。關鍵是如何防止病變的加劇而對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在“骨與關節十年”計劃裡,相信有更多的醫生、健康專家、患者、社會團體將共同致力於提高人們對肌與骨骼類疾病的認識,深入研究和開發治療和預防的措施。個人也要積極做好預防工作:
(1)應盡早了解關節炎的警示體征:如疼痛、關節僵直、有時發生腫脹、關節活動困難等。
如果關節內部或關節周圍出現任何症狀並持續2周以上,就應請教醫生。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2)保持適當的體重:如果過於肥胖應請醫生制定減肥計劃。
(3)應注意保護關節:要避免因事故或過度使用引起的關節損傷易導致骨關節炎。
(4)運動:有規律的鍛煉和活動有助骨骼的強壯以及骨骼、肌肉和關節的健康。
(5)重視合理飲食結構以及其他綜合的健身的生活方式。
(6)原發性骨關節炎都發生在中年以後,而繼發性的也可以發生於年輕人。能產生繼發性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見的是外傷後引起的創傷性骨關節炎與髋臼發育不良而引起的繼發性骨關節炎。髋臼發育不良多見於女性。它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所致。這種病例往往在成年時發病,早些發現髋臼發育不良而及時予以糾正可以防止或減輕繼發性骨關節炎。
症狀
骨關節炎的主要特征包括有軟骨退行性病變和關節邊緣骨贅的形成。一般表現有關節疼痛、壓痛、強響、關節積液、活動受限、關節畸形以及可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炎症。一般無全身的症狀。了解些關節構造與病變現象可有助於更具體正確地認識疾病的症狀。
(1)關節構造:骨頭與骨頭聯接處叫關節。關節骨的兩端各覆蓋著一層具有彈性的“關節軟骨”,軟骨下有一薄層稱為“軟骨下骨板”的硬化骨。軟骨外面另有滑膜與關節囊以及肌肉附著。X線可透過關節軟骨,故在X線片上是看不到的。看到的是關節端骨、軟骨下骨板。關節軟骨是由1%軟骨細胞與99%基質組成的。基質中以膠原纖維Ⅱ型占50%,並在軟骨下骨板與軟骨表面間成網狀排列;另為30%是以透明質酸為主的粘多糖。在關節活動或負重受擠壓時,網狀結構中的水分便被擠出,骨節休息時它又像海綿一樣從關節滑膜分泌的滑液中吸足水分從而得到營養成分。這種結構功能很相似於電扇中軸與“含油軸承”關系:即軸轉時油便擠出以潤滑,軸仃多孔的軸承吸油備用。倘若“油膜”似的軟骨結構(系統)受損,關節活動就受障礙,即產生了“骨關節炎”。
(2)病變過程:骨關節的病變一般較為緩慢。一是軟骨細胞的數目逐年減少,二是建造軟骨的醣蛋白質的流失,從而遲緩了關節軟骨組織的新陳代謝,使得新生合成的速度追不上體內分解破壞的速度,導致軟骨組織愈來愈薄,並在其表面發生不平滑、粗糙、糜爛的現象。這樣薄弱的關節結構很容易受傷,使得吸收壓力的功能(彈性力)大為降低,甚而消失,最終便產生了酸痛甚至難以活動的地步。
(3)症狀:骨關節炎一般症狀包括:深部的關節疼痛、輕度的關節僵直、活動受限、關節功能喪失、關節發出吱吱聲或噼啪聲、腫脹等等。
(4)檢查診斷:包括詢問症狀出現的時間及特征,有無外傷史以及家族中有無患該病者。檢查患病的關節,並拍攝受累關節周圍區域的X光片。通過X光片,可發現有無骨刺,骨沉積,軟骨喪失和受累關節腔的狹窄等。為排除其他類型的關節炎和疾病,應進行血液和尿液的檢查。也可行關節穿刺術:即用細針抽取病變關節腔內的液體,化驗該液體有助於排除痛風、關節腔感染和其他類型的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病因不明,它的疼痛特點是游走性的,俗稱“串著疼”。骨關節炎沒有游走性疼痛,首先侵犯的是遠端指關節,而類風濕侵犯的是近端指關節和掌指關節。類風濕是破壞性的疾病,而骨關節炎是骨質發生了增生。但是所有“風濕”、“類風濕”最後都要破壞關節軟骨,最終會導致骨關節炎。
(5)程度劃分一般從X線片上可以將骨關節炎分為4期:
1第一期:只有關節邊緣骨質增生,關節間隙並不狹窄,說明關節軟骨的厚度沒有改變;
2第二期:除有關節邊緣骨質增生外,還有關節間隙變窄,說明由於磨損,關節軟骨正在逐漸變薄;
3第三期:除有上述變化外,還有軟骨下囊性變,說明軟骨下骨板亦因疾病的進展而累及。軟骨下囊性變可有程度上差別;
4第四期:關節已經毀壞,出現屈曲攣縮,X形腿或O形腿,並有不同程度的骨缺損。劃分疾病的早中晚期,可參照X線片上的表現。可以認為第一期屬於早期病變,第二期與第三期的早期尚處於病變的中期,而第三期的後期與第四期處於病變的晚期。應該指出,疾病的實際情況要比X線表現重些。
病因
骨關節炎的病因目前一般認為有以下幾點:
(1)年齡:年齡是最危險因素,發病率隨年齡成正比。隨著衰老,某些部位關節的反復使用可刺激軟骨發生炎性改變,另外年老軟骨中水的含量會增加,構成軟骨的蛋白質分解從而致骨關節炎發生。尤其在45歲以上女性多見,50歲以上女性約60%會受到此病的影響。
(2)肥胖:因為體重增加了關節的負荷並由於姿勢、步態等的改變,導致關節的生物力學都有所改變。大多數肥胖者膝骨關節病變的常見部位集中於內側軟骨,尤其缺少運動的肥胖者更易患此病,肥胖還與遠端指間關節炎密切相關。
(3)遺傳:由不同種族和不同人群骨關節炎的患病率不同而得出此推斷。
(4)雌激素:女性發病率較高,在絕經後明顯增加,且與關節軟骨中發現雌激素受體有關。故不少學者推論女性患者與雌激素有關。
(5)關節形態:和關節形態關系最密切的關節應數髋關節和膝關節。已經證明兒童髋關節病變常導致青年髋關節骨關節炎,輕度髋臼發育不良是青年髋關節骨關節炎的原因,大部分膝關節骨關節炎病人存在膝內翻變化。
(6)關節損傷及過度使用:十字韌帶和半月板損傷,可使關節軟骨面局部的負荷和磨損增加;嚴重創傷特別是骨折,也可能改變其他部位的功能,導致骨關節炎。表現於職業工種(礦工、野外作業者、運動員及舞蹈演員的跖趾關節、紡織工的手指關節等)患病率高。研究表明,無電梯樓房居民膝關節痛、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均高於平房居民。
治療
骨關節炎的治療包括自我保健(自療)、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通過治療可以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1)自我保健與自療
骨關節炎的主要療法是非藥物治療。其首選方法是要實施正確的生活保健方式。掌握相關的健康知識,對於減輕疼痛、減少看病次數、提高生活質量、維持關節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這些知識包括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調節飲食,減輕體重,增強肌肉力量以及相關的物理治療等等。這些治療方法對減輕患者的症狀、延緩關節的退變都有較好的效果。
(2)藥物治療
骨關節炎的治療藥物目前較少,要注意用藥的個性化要求及其有效性與成本,還要防止上當受騙用藥。
3手術治療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保留關節的關節鏡手術、關節清理術、截骨矯形術等;不保留關節的關節融合術、關節成型術、人工關節置換術以及新型的軟骨、軟骨細胞移植術等。各種手術除應嚴格掌握適應症外,還應根據每個患者的期望值、年齡、全身狀況、經濟承受力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選擇。在國外,骨關節炎的患者通常早期發病時就采用膝關節置換來進行治療,術後的效果理想。而我國卻常常出現關節攣縮和畸形後才來治療,臨床上許多病人就醫時已臨近致殘,喪失了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的時機。有的病人雖經及時治療,仍留下遺憾的並發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給手術帶來很大難度,如何提高我國骨關節病病人的生活質量顯得尤其緊迫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