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骨關節炎需要使用抗生素
47歲的商店營業員劉阿姨因為膝關節疼痛來醫院看病,聽醫生說自己得了骨關節炎,她趕緊問醫生,要用抗生素嗎?能不能掛些鹽水呀?她認為,既然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當然要用消炎藥——抗生素,如此骨關節炎才會好得更快。
專家解析:現在很多老百姓一聽到“炎症”、“發炎”等字眼,想當然地就跟細菌感染聯系在一起。其實,醫學裡所說的炎症包括感染所造成的炎症和無菌性炎症兩種。感染性關節炎除了關節疼痛、腫脹之外,往往合並有全身發熱、關節周圍發紅、發熱等症狀,血常規等血液指標也會有所變化。而大部分中老年人的關節炎屬於退變性,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只需要服用消炎鎮痛藥和軟骨保護劑就能緩解症狀,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沒有效果,長期用藥還會引起細菌耐藥、真菌感染等。
誤區二:“軟化骨刺”藥物可以軟化骨刺
在骨科門診,每天都會碰到要求開“軟化骨刺”藥物的病人。他們往往一聽到自己長了骨刺就很緊張,一些病人甚至千方百計尋求“軟化骨刺”的藥物,可服用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骨刺並沒有消失。
專家解析:骨刺是在關節軟骨破壞區周圍出現的骨質增生,是已經形成的正常骨質。因此,依靠所謂的“軟化骨刺”藥物是不能消除的,也不應該被消除。試想,如果骨頭可能通過藥物軟化消除,那麼,這種藥物就可以對人的正常骨頭軟化,這將帶來多麼嚴重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市場上各種號稱能“軟化骨刺”的藥物,基本沒有哪一個能夠達到“軟化骨刺“的效果。
那麼,應該怎樣處理骨刺呢?一般地說,不影響關節活動的骨刺不需要處理。但是,少數骨質增生嚴重、有游離體影響到關節活動的病人,可以進行關節鏡下清理術,症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明顯狹窄,且采用減肥、避免劇烈運動等措施無效時,則需要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誤區三:軟骨保護藥用不用都行
老劉到門診看骨關節炎,醫生給他開了軟骨保護藥,建議他服用6周。老劉一聽,連連搖頭,覺得這藥怎麼需要服用那麼長時間。老李和老劉病情一樣,服用一星期軟骨保護藥後,症狀沒有明顯改善,老李便要求醫生換其他起效快的藥。
專家解析:骨關節炎是關節軟骨蛋白多糖生物合成異常而呈現退行性變的結果。軟骨保護藥屬於治本藥物,可以改善軟骨的形態,恢復關節的正常生化環境,使已被破壞受損的關節軟骨得以修復。遺憾的是,眾多患者沒有認識到這類藥物的治本作用,認為可用可不用,致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建議:骨關節炎患者應該早點開始並規范服用軟骨保護藥。現在臨床使用最廣的軟骨保護藥是氨基葡萄糖類。該類藥可以改善關節活動,緩解疼痛,且副作用小,可以長期服用。一般情況下,連續服用4~6周為一個療程,一年兩個療程左右。
誤區四:非處方解熱鎮痛藥沒有不良反應
伍太太因長期膝關節疼痛難忍,來醫院做膝關節置換術。術前檢查發現她血色素只有4克,嚴重貧血,不得不暫停手術,馬上轉到內科病房治療。醫生詳細詢問病史後發現,伍太太因長期服用解熱鎮痛藥,已造成慢性胃出血。
專家解析:目前,市場上的許多非甾體類抗炎藥、解熱鎮痛藥都是非處方藥。這類藥應用廣泛,又很容易在藥店購買到,因此,群眾特別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很容易多用、濫用。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統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解熱鎮痛藥達3個月或以上者,上消化道潰瘍、出血及穿孔發生率為1%~2%;如達一年,發生率則為2%~5%。因此,可能有腎、肝及心功能損害的老年患者和有凝血功能障礙者,應小心使用非處方解熱鎮痛藥。同時,在使用非處方解熱鎮痛藥時需要注意不良反應,一旦出現不適,應及時停藥並征詢醫生意見。若無效,最好去有經驗的醫生處就診,請醫生確定治療方案。
誤區五:鎮痛藥服用越多效果越好
以前,老楊出現關節痛時,吃一片鎮痛藥,很快好轉。可現在吃一片下去,幾個小時以後就不行了。因此,他只好不停地吃。醫生一看,他服用的鎮痛藥每天只需服用1~2次,但他每天服用了4次,是正常用量的2倍多。
專家解析:藥物在體內都有一定的半衰期,這與藥物作用的時間有關系,所以有的藥一天要吃3次,有的藥只吃1次就行。鎮痛藥到達體內後,其鎮痛效果並非與用量成正比,當達到一定劑量水平時,增加用藥劑量並不增強鎮痛效果,反而會因為用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使藥物在體內蓄積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視力障礙等,因此,當一種鎮痛藥效果不佳時,不要盲目多次服用,而應征詢醫生意見,換藥或者適當合用其他藥物。
誤區六:多種鎮痛藥可以同時使用
近日,纏繞老朱多年的骨關節炎又犯了。不得已,他先後跑了好幾家醫院,每家醫院的醫生都開了許多藥。為求關節炎盡快好轉,老朱同時服用了不同醫生開的藥。遺憾的是,幾天後,雖然他的關節炎有所好轉,但胃卻開始不舒服了。
專家解析:在現實生活中,為求疾病盡快好轉,同時服用不同醫生開的鎮痛藥的人不少。事實上,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不同醫生開的鎮痛藥,有可能只是商品名不同,其中成分卻完全相同。而且即使是成分不同的鎮痛藥,很多藥的作用機制也是完全相同的,同時服用,就有藥物過量的危險。很多非甾體類抗炎藥之間還存在交叉過敏現象,長期大量與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合用,可明顯增加肝腎毒性,同時,還大大增加胃黏膜損傷的機會,可造成胃出血。另外,藥物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化學反應,也有損健康。所以,同時服用多種鎮痛藥往往只能是1+1≤2的結果,而副作用則可能是1+1≥2。因此,大家要提高警惕,將鎮痛藥副作用降到最低。
誤區七:中藥治骨關節炎副作用小
老趙被診斷為老年性骨關節炎後,醫生建議他服用消炎鎮痛藥和軟骨營養藥。聽其他病人說,這兩種藥都是西藥,副作用較大。於是,老趙干脆到藥店購買了副作用小的中藥服用,同時還買了許多促銷人員推薦的各種膏藥。
專家解析:中醫學將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不利等症狀,名為痺證,就是中醫學所稱的關節炎。它包括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纖維組織炎及神經痛等。中醫采用辯證施治,通過通經絡、活血化瘀、止血養血等方法治療,確實能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但是現代醫學認為,骨關節炎的病因遠超出了痺證范圍,而是多因素造成的軟骨損傷。且中藥成分復雜,極少數治療風濕病的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中藥長期服用還可能造成肝腎功能損傷。至於膏藥,雖然很多病人貼後效果不錯,但也有部分病人產生皮膚過敏,出現膏藥周圍皮膚皮疹、色素沉著甚至破潰。所以,中藥也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切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