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質增生 >> 關於骨質增生 >> 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治療骨刺的方法是什麼 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

   今天小編要給網友們介紹的就是關於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對於大家以後預防疾病有所幫助,下面就來看看專家對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的介紹。

  病例一: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是什麼?

  病情描述 :

  腳後跟周圍疼痛,無法走路,照片子說是有骨刺很長時間,好幾年,原因不詳想請問一下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緩解一下,或是能夠可以治療。

  問題回答 :

  你好:骨刺就是骨質增生,目前治療骨質增生最好的方法是激光針,激光微創治療骨質增生,是將重點放在對緊張的肌肉等軟組織上,可以剝離粘連的韌帶和肌肉,緩解壓力,同時配合He-Ne激光消除炎症,使兩側重新達到力的平衡,這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骨刺引發的症狀也將逐步自然消除。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

  病情分析:你好,對骨刺的治療,最根本的是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的話就是推拿和按摩等。指導意見:如果想快速根除的話,還是選擇手術治療,手術也不大,並且恢復也比較快。

  病例二:骨刺有沒有最好的治療方法

  病情描述 :

  治療骨質增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主要症狀:腰椎骨質增生及腿部骨質增生,有沒有一種又快又有效的治療方法。

  問題回答 :

  這樣得病症是隨著年齡得增長,骨質老化,加上受到風濕風寒等得影響引起得,是一種慢性病,針對這類病症,沒有特效藥,建議最好采用中藥得方法治療,中草藥治療骨質增生有特效。治愈後極少復發。采用中草藥治療骨質增生,目的不是去軟化和消除增生骨質,而是治療因增生所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以及壓迫神經和血管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是通過中藥的作用來調節人體機能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及代謝產物的排洩過程。減輕局部神經感受器的刺激,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作用,以達到消除症狀,解除痛苦,恢復功能之目的

  病情分析:骨質增生症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關於本症的命名,國內外向未統一。國外主要命名為骨關節病,骨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性關節炎;我國醫學主要的命名有骨關節病,椎間盤退變,增生性關節炎,骨關節退行性疾病等;祖國醫學則屬於痺症的范圍。

  指導意見:目前沒有有效的治愈方法,只能是多補充鈣質。長期服用中藥治療骨質增生的效果是比較顯著的。患者可用威靈仙30克,鹿銜草30克,金毛狗脊45克,去皮雞胸肉250克煲湯飲用。先將上述藥品放入瓦罐內,加10碗水煎至3碗,去滓渣後喝湯3碗藥汁,要暖飲,分早中晚3次,10天為1療程。

  不過,為了提高中藥的療效,在治療時還應根據疾病的階段和患者的體質認真辨證才行。中醫認為,骨質增生的早期多為瘀邪交結,凝而不散,治療應化瘀驅邪,舒筋通絡。可服中藥桃仁10克,紅花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稜10克,莪術10克,威靈仙15克,地龍10克,土鱉蟲5克,烏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用蠍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連服1月,病情會明顯好轉。鞏固療效可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10克,連服3個月。

  生活護理:骨質增生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髋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

  3、及時治療關節的損傷

  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系。由於骨折復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復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4、減輕體重

  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骨質增生。因此對於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的骨質增生。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患者們也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所以一定要多了解一些,做好預防措施,來保證我們的健康,希望治療骨刺的最好方法這篇文章能給網友們帶來幫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