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質增生 >> 骨質增生基本常識 >> 全民保護頸椎 防患於未然

全民保護頸椎 防患於未然

說到頸椎病,大家自然而然的聯想到中老年朋友,以為那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可隨著現代低頭工作方式人群的不斷增多,電腦、空調的廣泛使用,人們屈頸和遭受風寒濕的機遇不斷增加,許多青年人甚至兒童也加入到頸椎病的侵襲對象群體中。而今,頸椎病的發病年齡不斷提前,且患病率也不斷上升,其表現常為尾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而且,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因此,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朋友們,讓我們挺起脊梁,向人類健康這一大敵宣戰!

前不久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中青年頸椎病專題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就一些常見的問題請教了與會的幾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委員會主任委員婁思權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醫療副院長劉曉光教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劉忠軍主任、北京大學醫療副主任張克、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兼秘書孫宇教授等等。根據這些權威人士的發言,我們將其編輯整理為下文,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全面、詳實的資料。

我國頸椎病的現狀

記者:我國頸椎病的治療現狀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了嗎?

劉忠軍主任:我國是頸椎病的高發地區,開展頸椎病的治療工作較早,經過幾代醫務工作者的努力,目前我國的頸椎病治療水平,特別是所開展的手術治療水平是國際一流的,但是早期預防和康復治療的工作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在未來有很好的前景。

記者: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頸椎病發病率似乎有增高趨勢,您認為根本原因是什麼

婁思權教授:頸椎病的發病率在近年有升高趨勢,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頸椎病知識的普及,使得過去未診斷出的患者得到了正確的診斷,更重要的原因是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而又缺乏對頸椎的日常保護和鍛煉,我們的頸椎越來越脆弱,退變加速,到了中老年就易患頸椎病。而且,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頸椎病的發病年齡呈越來越提前的趨勢。

記者:頸椎病多發生於哪些人群?

劉忠軍主任:一般來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我國東北和華北的發病率明顯高於長江以南地區。長期伏案工作人群的發病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6倍,且發病年齡更早,甚至有學生階段發病的病例。頸椎病脊髓型發病原因中,有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因素,所以有家族遺傳傾向。另外早期的頸部外傷會增加日後患頸椎病的機會。

頸椎病的診斷

記者: 大家通常一說到頸部疼痛,就立刻聯想到頸椎病,請問這種判斷合理嗎?關於頸椎病的概念怎樣界定?

婁思權教授: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所致周圍重要組織(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受累,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這裡指的“退變”是一般意義上的老化,這個詞我們經常能在放射線報告裡看到,就像我們年齡大了會長白發一樣是一個自然過程。大多數頸部疼痛的患者並沒有得頸椎病,最常見的是頸部肌肉勞損,還有一些是少見的頸部結核或腫瘤等,事實上頸部的任何軟組織出現病變都可能導致頸部疼痛,大家沒必要“談虎色變”!

記者:比如某人的頸椎X線片的結果是長骨刺了,那他也不一定得了頸椎病,是嗎?

劉忠軍主任:骨質增生又稱為骨刺,是頸椎老化的表現,而不一定是頸椎病。經常伏案工作的人容易有頸部酸痛的症狀,就診後的X線片有骨質增生或頸椎生理屈度變直等表現,如果醫生對頸椎病的認識不足,很容易給患者戴上“頸椎病”的帽子,殊不知儀器檢查僅僅是輔助檢查手段,必須結合患者的症狀和骨科醫生給患者做的手法檢查,才能做出頸椎病的正確診斷。

記者:那麼得了頸椎病,有哪些常見的症狀?何時需要去看醫生?

劉曉光教授:頸椎病的常見症狀有頸痛、頭暈、四肢麻木無力,嚴重的可以合並大小便障礙。神經根性頸椎病最常見,最典型的症狀是頸肩痛。脊髓性頸椎病除了有上肢症狀外還可有下肢麻木無力,行走踩棉感,二便功能失常等。交感型頸椎病的症狀很復雜,可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心慌、心悸、耳鳴、腹痛等,發作與頸部的體位有關,平臥可緩解。椎動脈型頸椎病的典型表現是發作性的猝倒。

頸椎病的傳統治療方式

記者:該用哪種方法治療呢?療效如何?

劉曉光教授:大多數的頸椎病患者可以應用保守治療方法治愈,其中最重要的是臥床休息,另外可以應用頸圍領保護,結合服用一些活血化淤的中藥治療,至於按摩和牽引則需要到專科的醫院進行,超過80%的患者可以應用以上方法控制或治愈頸椎病。通常有兩種情況需要手術治療:即少數症狀較重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和大多數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所以,大多數患者沒必要手術。

記者:如果需要手術的話,安全系數高嗎?手術療效怎樣,能否復發?頸椎病能否可以根治

張克教授:只要合理治療,多數頸椎病患者可以根治。首先要做好診斷和分型,然後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治療在內的各種方式都很安全。但是頸椎病手術目前在我國還是相對復雜的手術,需要手術醫生和相應科室的良好配合,手術患者的總體優良率超過85%,復發率不超過5%。

記者:那麼,常用手術方法有哪些呢?治療周期有多長?

劉曉光教授:頸椎病常用的手術方法有兩種:頸前路的減壓融合術和後路的椎管擴大成形術,少數患者需要兩種手術都做。近年出現了一些頸椎病的微創手術治療,雖然因為適應症很窄,未得到廣泛應用,但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頸椎病手術的一般住院時間在兩周左右,術後休息3個月左右,但重症患者常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康復。

記者:那麼怎樣來進行康復治療呢?需要住院嗎?

婁思權教授:頸椎病的康復治療應貫穿於整個的治療過程,康復治療應在專業康復師的指導下制定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康復治療關系到頸椎病患者最後的治療效果。我國的康復醫學事業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不僅普通患者不清楚康復治療的內容,就連骨科的很多手術醫生也缺乏對康復治療的基本認識。目前還沒有條件提供足夠的床位讓頸椎病患者住院治療,但可喜的是已經有很多康復醫師和骨科醫師共同合作,在患者的圍手術期開展康復治療,並給這些患者制定出院後的康復方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頸椎病的中醫中藥治療前景如何?

婁思權教授:中醫中藥是祖國醫學的偉大寶庫,目前來說在頸椎病的治療上面用的中藥挺多的,譬如頸復康,類似的還有活血化瘀這方面的藥也非常有效。中醫還有推拿按摩這種手法。頸椎病很好的體現了中西醫結合。其他大量的神經根型的交感型,藥物治療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現在也用中醫也用西藥。最早的跟同平,是片劑,這些都是中藥直擊,但僅靠它行不行呢?如果非常嚴重,僅靠中醫起不到很大作用。所以,中西醫結合在治療頸椎病方面是最好的。

頸椎病治療的新技術

記者:剛才您提到了頸椎病的微創治療方法,能介紹一下嗎?

劉曉光教授:微創治療是近年所有學科共同的一個研究方向,頸椎病也不例外,但是頸部的神經血管結構復雜,開展微創治療的難度很大,雖然有了一些前期的探索,包括前路椎間盤的激光氣化、射頻消融、椎間盤髓核摘除等,但是總的來看,適應症較窄,不適合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但是微創治療肯定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一個發展方向。

記者:那麼另一種新術式——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呢?

孫宇教授: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的歷史只有7年,我國開展這一術式只有3年多,它為我們在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減壓後,提供了另一種手段,即采用非融合技術,保留病變節段頸椎的運動,在理論上能夠減輕因融合而給鄰近節段增加的負荷,從而減少相鄰階段再出現病變的可能性。目前此術式神經減壓效果與以往的融合術相同,在短期內能夠保持椎間的大部分運動,但是要評價一種關節置換手術的優劣必須依據長時間觀察結果。國內外的臨床隨訪結果已經顯示出該項新技術的良好應用前景,但是目前假體材料昂貴,操作技術相對復雜,僅在國內部分地區和醫院應用,隨著材料普及和技術的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成本下降,這項技術將在國內逐漸普及。

頸椎病的預防

記者:咱們國家有句古話叫“防患於未然”,《黃帝內經》幾千年前就挑明了“上醫治未病”。就頸椎病來說,什麼叫防未然、治未病呢?怎樣才能做到頸椎病的一級預防呢?

婁思權教授:大家都知道預防醫學的投入產出比是最高的,頸椎病的治療也是一樣。頸椎病是一種退變性疾病,它的發生發展是一個慢長的過程,一級預防的關鍵是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加強工作中的勞動保護。

記者:日常生活中有預防的方法嗎?

張克教授:日常生活中應善待我們的頸椎,特別對於長期伏案低頭工作的人,需要工作半小時左右稍事休息,頭頸後仰幾分鐘,輕輕按摩頸部肌肉,緩解疲勞,但是過度推拿、大范圍的轉頸是不宜的。

記者:如何進行頸部保健按摩,以及頸部的肌肉鍛煉?這其中有什麼科學的方法嗎?

孫宇教授:做頸部自我保健按摩的關鍵是手法要輕柔,部位可簡單的采用“阿是穴”,按摩的同時可輕輕旋轉頭頸部,按摩後可以做局部熱敷,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解除疲勞。經常游泳的人因為頻繁伸頸使頸部肌肉得到了很好鍛煉,簡單的方法是雙手交叉放在頭枕部,雙手向前使勁而頭枕部向後使勁兒,相互對抗“繃勁兒”,緊張3~5秒,然後放松10秒,每次鍛煉幾分鐘,每天鍛煉幾次就能達到鍛煉目的。

有關北醫三院的頸椎病治療

記者:北醫三院骨科有50年的頸椎病治療經驗,作為一名資深專家,您認為頸椎病的治療發展方向是什麼?

劉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