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質增生 >> 骨質增生治療 >> 頸椎骨質增生的中醫辨證治療是什麼

頸椎骨質增生的中醫辨證治療是什麼

在生活中,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不斷該病,而導致了很多疾病的發生,骨質增生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頸椎骨質增生的中醫辨證治療是什麼呢?下面就來看看專家的介紹吧:

(1)外邪痺阻 中年以後,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血瘀滯,搏結於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痺。

方藥:蠲痺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姜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藥: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痺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痺者,加丹參、瓜蒌、郁金。

(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藥:化瘀通痺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籐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痺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痺。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籐15g,生姜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痺。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痺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5)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绛、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莶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痺痛。

以上就是專家對相關內容做出的介紹,通過以上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了解了,也希望以上介紹的介紹了,在此小編祝大家身體健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