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症狀 >> 為何得椎動脈型頸椎病?

為何得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年齡較高,多在50-80歲,症狀隨年齡增加而加重。患者常以位置性眩暈或體位摔倒、頭痛、惡心嘔吐,或耳鳴、耳聾、視物不清、舌活動障礙、血壓異常、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等症狀就診。臨床上常伴有神經性型頸椎病症狀。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9.44%。

  多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進行了系統的基礎和臨床及實驗研究。人體頸部損傷,勞累過度及局部感受風寒濕之邪,頸椎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隨年齡增大,均可發生一系列退行性變。此外,鉤椎關節錯位也可成為眩暈等症狀的發病機理。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病理改變為第6頸椎以上的頸椎。常因外傷、勞累等使頸4~5和頸5~6椎水平的鉤椎關節出現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或後伸性椎體半脫位使上關節突向前滑脫,或關節突骨刺,或後側型頸椎間盤脫出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可引起頸周圍軟組織痙攣、炎症刺激或壓迫椎動脈而使供血受阻,導致交感神經叢甚至椎一基底動脈系統的血管發生痙攣,而且還可直接壓迫椎動脈,引起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進一步導致腦內微循環障礙而致病。

  引起微循環障礙的原因有:

  ①血管痙攣,管腔變窄;

  ②先天性血管變異,管腔狹窄;

  ③管壁炎性變增厚,內膜損傷;

  ④血液瘀滯,血栓形成或血液粘滯度增加;

  ⑤血管退變或硬化等。

  部分病人有椎動脈畸形,如椎動脈在鎖骨下動脈的起始部偏向外側,前斜角肌發生痙攣時即可受壓而狹窄;或者一側的椎動脈管徑很小,對側椎動脈出現痙攣或壓迫時則引起供血不足;環樞椎也是本病的好發部位,因為環樞椎的椎動脈有四個彎曲,其本身血流不暢,而局部受炎症刺激或壓迫則影響血液循環;此外,動脈粥樣硬化症亦可累及椎動脈,成為直接或間接的致病因素。

  位於腦橋的前庭神經核以及內耳的迷路器官,其營養動脈皆由椎一基底動脈系的分支支配。如引起椎動脈痙攣,可導致前庭中樞性損害,包括前庭神經顱內部分、前庭神經核及其中樞傳導通路,出現:

  ①眩暈較輕,或呈假性眩暈的症狀,起病較緩慢,症狀亦較持續。

  ②分離性偏斜的客觀體征,即眼震慢相、Ronberg征的偏斜方向,指誤試驗方向和星跡試驗方向一致。

  ③不一定有耳蝸症狀,如果有,一定也會有其它顱神經核或傳導束受損害的症狀,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的其它體征。

  窦椎神經是脊神經和交感率纖維的混合支,屬感覺性及血管運動性神經支,由各脊神經分出,通過椎間孔返回椎管。其受到機械壓迫或炎症刺激,可出現頸部疼痛,椎間盤性疼痛或韌帶組織的炎性疼痛,而刺激頸交感神經節後纖維,發生瞳孔散大、體位失穩、聽覺障礙及頭痛等後頸交感神經綜合征。

  頸椎部是經絡聯系人體髒腑器官和氣血流通的一個樞紐,頸椎病與足太陽膀胱經、督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關系最為密切。而頸部操作受累,感受風寒濕邪,老年退行性變的關節增生,報導血兩虛,炎症刺激,均可導致這些經脈失調,進一步影響髒腑功能,發生陰虛肝風內動,血少腦失所養,精虧髓海不足的眩暈。其次,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