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節炎保健 >> 走出類風濕關節炎防治四大誤區

走出類風濕關節炎防治四大誤區

骨科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在我國發病率為0.35%,是以多個關節腫痛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如得不到及時合理診治,會導致病人的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已成為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

誤區一: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許多病人甚至醫生也認為,關節痛加上類風濕因子陽性,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一種誤區。因為類風濕因子本身是人體產生的針對變性免疫球蛋白G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由於首先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所以被稱為類風濕因子。5%~10%的正常人血清中也可測出類風濕因子陽性,但滴度較低,只有滴度在1∶64以上才有診斷意義。

誤區二:抗風濕就是消炎止痛

很多病人包括基層醫生也認為,抗風濕就是用消炎鎮痛藥。其實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關鍵是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目前治療類風濕藥分三大類,除鎮痛消炎藥外,還有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尤其是免疫抑制劑,可阻止關節破壞的進展。

誤區三:自服“純中藥秘方”

長期服用含有大量激素的中成藥導致股骨頸壞死的病例在國內常有報道。激素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治標不治本。一般在急性期、免疫抑制藥物尚未顯效時使用。一旦出現骨質疏松、高血壓等副作用,就需在醫生指導下減量或停藥。即使中藥,也只能緩解疼痛,減少西藥副作用,不能起到根治目的。王濟華在這裡提醒病人,不要自行服用沒有藥品批號、禁忌症、廠家地址和聯系電話的藥物。

誤區四:關節痛不想動就臥床

類風濕病人堅持適當的鍛煉,可以保持體質和恢復關節功能。否則身體會日漸衰弱,四肢甚至全身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關節僵直、變形,成為終身殘疾。王濟華提醒說,病人在關節腫脹的急性期需要休息。過了急性期,可在床上做髋、膝、踝關節的屈伸運動,也可理療。逐漸增加穿衣、吃飯、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鍛煉,以防止關節變形。值得提倡的是在溫水中活動,除了可以減輕關節疼痛、促進肌肉放松外,並可改善關節活動度、肌力及耐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呈爭驟者的病程進展較短促,一次發作後可數月或數年暫無症狀,靜止若干時後再反復發和。發作呈隱襲者的病程進展緩慢漸進,全程可達數年之久,其間交替的緩解和復發是其特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