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或肱骨頸、脊柱、腕部、髋部是老人骨質疏松骨折的最常見部位。
骨質疏松症造成的嚴重後果是骨折,以腰椎、髋骨和腕骨骨折多見。我國60歲以上骨質疏松症患者約為2900萬人,低骨量患者為1700萬人。50歲以上人群骨折總患病率為26.6%,髋骨骨折患病率為1.9%,前臂骨折為4%,脊椎骨折為13.3%。
導致老人出現骨折的最常見情況是室內跌倒,但有些人打噴嚏、使勁排便甚至無明顯原因都可以出現骨折。
老年人出現骨折的最常見環境是室內,其次是居所周圍。這些骨折中以髋部骨折對老人的危害最大,主要表現在手術或不手術都有較高的死亡率,死亡原因不是直接因為骨折,而是因為骨折後出現的各種並發症。根據解放軍陸軍總醫院骨科的研究發現,對於高齡患者,不手術臥床保守治療一年死亡率將近70%,手術後可以降低至50%以內,如果發生髋部的二次骨折,比如又摔倒了導致同側或對側髋部骨折,則一年內存活率不足30%,一定要引起大家重視。
老人為什麼容易出現骨質疏松?
1內分泌因素與骨質疏松症發生相關的激素有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甲狀腺素、皮質類固醇激素和生長激素等,前4種激素,特別是性激素在骨質疏松症的發生中起決定性作用,尤其對女性的影響更為顯著。雌激素具有抑制骨吸收、增強成骨細胞活性、抑制骨鈣溶出及促進骨重建等作用,可直接作用於腎髒,提高1α-羟化酶活性,促進1,25-二羟維生素D3產生及鈣吸收;可促進降鈣素分泌,增加其血清基礎值;作用於甲狀旁腺,降低甲狀旁腺素分泌,抑制骨吸收;作用於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阻止骨吸收。雄激素具有促進蛋白合成、促進骨基質合成的作用。老年人由於性腺功能減退,雌激素及雄激素生成減少,因而更易發生骨質疏松。
2營養因素在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動態平衡過程中,鈣、磷兩種元素對骨骼的影響較大,鈣、磷代謝異常為骨質疏松症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蛋白質、微量元素(氟、鎂、鋅)、維生素C、維生素D等的異常也與骨質疏松密切相關。(1)鈣:成年人體內鈣含量約為體重的1.5%,其中95%以上存儲在骨骼內構成“鈣磷庫”,成為骨量的主要原料。鈣缺乏是引發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成年人每天骨鈣丟失約10mg,每天鈣的最少需求量為600~1000mg。多項研究結果顯示,鈣攝取在最大需要量以上時,骨質疏松症及其導致的骨折發生率顯著下降。(2)磷:磷是骨質無機成分中僅次於鈣的第二大元素,80%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其他20%以有機磷形式存在於軟組織和體液中。磷與鈣共同參與骨代謝,低磷可促進骨吸收,降低骨礦化速度;高磷使細胞內鈣濃度降低,促進甲狀旁腺激素分泌,骨吸收增加,引發骨質疏松。(3)鎂:鎂不但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物質,而且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羟化過程,調節甲狀旁腺素和降鈣素的平衡。當鎂缺乏時,甲狀旁腺素釋放、降鈣素受抑制而影響骨對鈣的吸收。(4)蛋白質:蛋白質是骨骼有機質合成的重要原料,攝入不足或過量都會對鈣平衡和骨量起負性調節作用。目前已明確,腸鈣吸收與蛋白質攝入量成反比,特別是酸性氨基酸可抑制腸鈣吸收,含硫氨基酸過多可酸化尿液、減少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促進尿鈣排出。蛋白質過度攝取可影響人體內環境,干擾鈣磷代謝平衡,引起鈣過多流失;而攝入不足引發的負氮平衡,則可引起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缺乏,阻礙成骨細胞建造必需有機基質、骨礦沉積受阻、骨形成降低而影響骨質量。正常成年人每天蛋白質需要量為70g左右,蛋白質攝入增加1倍時,尿鈣排出增加50%。(5)其他:維生素攝入不足、過量飲酒、吸煙、高鹽、高咖啡因飲食等,均容易導致骨形成減少、骨吸收增加,從而引發骨質疏松。
3性別及年齡因素年齡是影響人體骨礦含量的主要因素之一。30~40歲時骨量達到一生中的峰值,並維持相對穩定5~10年。女性40~49歲、男性40~64歲時骨量開始緩慢減少。女性50歲以後的5~10年,特別是絕經期後,由於血中雌激素等水平下降,骨量急劇流失,80歲以上達流失高峰,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可達100%。60歲婦女每增齡5歲,骨折發生率增加1倍,80歲亞洲婦女每年發生髋部骨折的危險性為1%。而男性的骨量丟失始終是緩慢進行的,骨質的總丟失量較女性少,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生率也較女性低。
4疾病及藥物因素部分全身性疾病,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糖尿病、肝腎疾病、腸胃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均可引發骨質疏松。長期使用某些藥物(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抗癫藥、避孕藥、抗結核藥、含鋁抗酸藥和肝素等),亦可影響鈣的吸收,使尿鈣排洩增加,加速骨量丟失,從而引發骨質疏松。
5遺傳及免疫因素相關家系調查發現,46%~62%的骨密度由遺傳因素決定。因此,遺傳因素也是骨質疏松症發生的重要原因。免疫功能對骨重建有調節作用,其功能改變與骨質疏松症有一定關系。
6失用及環境因素老年人因行動不便,戶外運動及日照減少,維生素D合成減少,從而使腸道鈣、磷吸收下降,骨形成及骨礦化降低。因骨折或骨病而需長期外固定的患者或長期臥床癱瘓者,極易引起骨質疏松症。氣候的變化可影響人體的骨代謝及其營養狀況;環境污染物中含有對骨骼有害的鉛、鋁、镉等重金屬,通過呼吸或飲食進入人體後,可影響骨骼對鈣、磷的吸收,成骨細胞少於破骨細胞,導致或加重骨質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