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發病率隨年齡增高而增高。
那麼,導致頸椎病的病因是什麼呢?
1、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
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並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
2、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
往往,在外傷前人們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病變,使頸椎處於高度危險狀態,外傷直接誘發症狀發生。
3、不良的姿勢是頸椎損傷的另外一大原因。
長時間低頭工作,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喜歡高枕,長時間操作電腦,劇烈的旋轉頸部或頭部,在行駛的車上睡覺,這些不良的姿勢均會使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容易發生損傷。
4、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者運動,也是原因之一。
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此外,某些民間頭頸部練功法,對頸椎已有退變者不應提倡。否則,不僅可加重頸椎的退行性變,甚至可發生意外。
脊髓已有受壓症狀者,應避免增加頭頸部活動量及頻繁的鍛煉,以延緩頸椎的退行性變化。
5、頸椎的發育不良或缺陷也是發生頸椎病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顱底凹陷、先天性融椎、根管狹窄、小椎管等均是先天發育異常,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
亞洲人種相對於歐美人來說椎管容積更小,更容易發生脊髓受壓,產生症狀。單側椎動脈缺如的患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生率幾乎是100%,差別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那麼我們生活中該怎麼預防呢?
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部與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有利於頸部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
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3、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4、及早,徹底地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發展為頸椎病。
5、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傷、挫傷。
6、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7、生活中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
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8、吃適量補腎補髓食物。
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相信疾病也就會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