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比較常見的疾病,骨折的症狀表現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壓痛,局部腫脹和出現瘀斑,肢體功能部位或完全喪失,完全性骨質尚可出現肢體畸形及異常活動。骨折的治療與護理非常重要,但是人們在治療骨折的時候往往會陷入一些誤區,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骨折的治療有哪些誤區。
誤區一,強調解剖復位
很多人認為骨折復位後就要完全復位,醫學上稱解剖復位,即從解剖學方面看,復位後的骨折與正常的骨骼完全一樣。解剖復位是理想的復位效果,也是每個骨科醫生和患者追求的目標。但實際情況是,許多骨折患者受傷的情況不一,無法達到這個理想效果,或者如果要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以剝離更多的軟組織、更大的切口、更長的手術時間為代價,結果往往是得不償失,還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所以,骨科醫生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就會權衡利弊,在不過多增加創傷的條件下,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至少應達到功能復位。功能復位,就是復位後的骨折雖未達到正常的解剖關系,但在骨折愈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
徐剛的這種骨折只需要固定胫骨,腓骨骨折不需要固定,日後也能長好,對功能完全沒有影響。
誤區二,傷筋動骨一百天
很多人認為,骨折後就要完全休息,受傷的肢體一點也不能動,要等完全好了以後再活動,其實這樣可能會造成一些並發症。骨折或關節損傷後,肢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暫時喪失了功能,隨著損傷的痊愈,肢體的使用功能才日漸恢復。但功能的恢復必須通過患者的自主鍛煉才能取得,任何治療都無法代替自主鍛煉。很多患者往往片面依賴醫生的治療,以為上了夾板,做了手術就會把損傷治好,或者以為通過按摩、理療、服藥等就可以使受傷的關節變得靈活自如,沒有認識到功能鍛煉是整個治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合理的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腫脹消退,減少肌肉萎縮的程度,防止關節粘連僵硬,促使骨折愈合過程正常發展。但是,不正確的鍛煉不但不能起到康復的作用,還可能導致嚴重的並發症。有的患者急於求成,采取強力牽拉、重物懸垂等粗暴手段,企圖在幾天之內使受傷的關節完全恢復,這種做法十分有害,如不制止,將會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
所以,怎樣的功能鍛煉才合理而有效,這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與患者的受傷部位、嚴重程度、治療方法、手術質量等密切相關,不能千篇一律。患者應向有關專業人員咨詢,切不可置之不理,也不能操之過急。
誤區三,傷後的骨頭容易折斷
有些人在骨折愈合後還是不敢用力,生怕骨頭再折斷,其實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只要骨痂通過骨折端,X光片上骨折線模糊,這時候一般的日常活動就沒有問題了。人體的骨骼有很強的塑造能力,在骨折愈合後的時間裡,機體不斷加強應力軸線上的骨痂,同時吸收多余的骨痂,經過一段時間(一般是幾年),骨折的痕跡可以在組織學和放射學上完全消失,也就是說,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看出骨折的痕跡了。這在兒童身上更為明顯。
誤區四,骨折後需要喝骨頭湯
吃什麼補什麼,這是民間由來已久的說法。但無論什麼食物,經過烹饪及人體消化後,不外乎就是氨基酸、脂肪、糖、水、無機鹽、維生素六種,差別只是每種占多少而已。只要營養全面而豐富,讓患者保持良好的食欲就足夠了。所以,在骨折治療過程中,飲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不應因重視飲食而放棄藥物治療;②不應追求山珍海味、奇禽猛獸之類也不應食用高價值、高脂等食品;③飲食的量宜適中,不可暴飲暴食應少量多餐貴在堅持;④所有飲食品要求新鮮、潔淨;⑤食品的搭配和食用方法要花樣多變,防止單調枯燥,使患者失去口感和興趣。另外,有些藥物對骨折的愈合有不良影響,應注意盡量避免服用,如消炎痛和水楊酸鹽類、四環素族(如土霉素)、皮質激素、抗凝血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