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頸椎病治療誤區吧。
病因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變性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後,由於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這一過程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病至關重要,也是其從頸椎間盤症進入到骨源性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事實上,在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由於椎間盤的變性,不僅使失水與硬化的髓核逐漸向椎節的後方或前方位移,最後突向韌帶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壓力增高的同時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體周邊皮質骨間的分離,而且椎間盤變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體間關節的松動和異常活動,從而更加使韌帶與骨膜的撕裂加劇以至加速了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形成。
椎間隙後方韌帶下分離後所形成的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隨著韌帶下間隙的血腫形成,成纖維細胞即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內,漸而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頸椎的退變並不局限於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尚應包括:①小關節多在椎間盤變性後造成椎體間關節失穩和異常活動後出現變性。②黃韌帶多在前兩者退變基礎上開始退變。其早期表現為韌帶松弛,漸而增生、肥厚,並向椎管內突入。後期則可能出現鈣化或骨化。③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其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並與病變椎節相一致。
(5)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由於前述之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其中以髓核後突、後縱韌帶及黃韌帶內陷、鉤椎關節和小關節松動及增生為主,這些後天繼發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的同時,也使椎管矢狀徑減少,從而構成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時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脫出、椎節的外傷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經受累症狀。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後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但與頸椎病患者對比,後者頸椎的畸形數約為正常人的一倍。
頸椎病治療誤區
不要把頸椎骨刺當作頸椎病。 很多人體檢拍片時發現頸椎有骨刺生長,就認為是頸椎病。其實骨刺的出現是機體的正常退變,就像人老了會有白發、皺紋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狀態,並不一定導致頸椎病。
不要把頸椎病誤認為是其他疾病。 如椎動脈型頸椎病常被誤認為是梅尼埃病和動脈硬化。由於頸部解剖結構復雜,其症狀亦隨之多樣化,有5%左右的不典型患者容易和骨關節病、胃病、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及冠心病、高血壓相混淆,一旦盲目治療就會隱藏一定的危險性,所以患者應選擇到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
不要過分看重消除骨刺的作用。 椎間盤退變導致頸椎失穩,引起一系列相關症狀,但另一方面機體通過椎體骨質增生(骨刺)來增加椎體間的接觸面積,達到穩定代償的目的。骨刺的出現對機體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從一定意義上講,還給患者帶來了好處,這也是醫生對多數頸椎病患者首選保守治療的依據。有些人認為通過口服或外敷某藥可消除骨刺,這是毫無科學依據的。只有骨刺生長壓迫神經、血管時才考慮手術去除。
不要認為頸椎病是老年病,年輕人不會得。 頸椎病固然與年齡有很大關系,臨床上也確實發現,頸椎病多發於老年人。但據報道,患上頸椎病的中學生越來越多,中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導致走路姿勢不適合人體正常生理彎曲,久而久之易患頸椎病。喜歡玩電腦、打手機的中學生也因長時間頸部保持在一個姿勢而導致頸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生頸椎病。
不要認為頸椎病是自然退變,不能預防。 很多人的頸椎病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預防起來並不難。現在醫學上已證實與頸椎病相關的危險因素有:溫度和濕度、吸煙史、急性和慢性咽部感染史、軟床高枕、每天平均持續低頭工作超過4小時等。健康人群應把預防重心前移,特別是青少年和中年人群要避免患病的高危因素,做好自我防護。
不要認為頸椎病無法治療。 其實治療的方法很多,可首先選擇物理治療,如頸椎牽引、理療、按摩等,並口服藥物,一般症狀可以緩解,如脊髓等部位受壓可以選擇手術。
防治頸椎病不要小病大治。 有些患者,特別是一些輕度或早期患者因缺乏頸椎病防治知識,又求醫心切,覺得多用藥、用好藥就能迅速治愈,常常是中藥、西藥多種藥聯合應用,按摩、藥物外敷、針灸一起上,造成小病大治,過度治療,結果適得其反。
不要害怕手術。 有一些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由於病情嚴重,發展為手足麻木、行走障礙、二便失禁。醫生勸說應該手術,但有些患者想到手術的難度和風險,就知難而退了。殊不知,脊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需要醫生臨床干預的主要類型。若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仍采用非手術方法,很難取得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