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臨床上將兩型或兩型頸椎病以上同時存在的症狀體征者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
1、混合型頸椎病發病機理
(l)因交感神經、神經根、椎動脈等組織在解剖上密切相關,當頸椎間盤向後側突出,可同時壓迫周圍兩種或兩種以上組織,如當同時壓迫頸神經根及交感神經,即為神經根交感型頸椎病;若同時壓迫頸脊髓和神經根,則為脊髓神經根型頸椎病:有時,頸椎椎體後緣骨贅可像門檻一樣,橫貫於椎管的前方,不僅中間可壓迫脊髓,而且兩端可壓迫神經根或椎動脈,臨床上即出現截癱和四肢癱,以及病變水平的神經根受累症狀,並有椎動脈缺血表現。因此,從解剖和病理的觀點,多種組織混合受累是絕對的,而單純的神經根、椎動脈或脊髓受累卻是相對的,在臨床上,急性期(尤其急性外傷)—般為混合型表現,待出血、水腫消失後,可轉為以某一組織受壓為主。
(2)小的骨贅僅壓迫一種組織,骨贅增大後可壓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織。所以.臨床上常遇到這種病人,初期僅為頸肩臂痛等臂叢神經根受累症狀,數年後出現頭暈、耳鳴等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受累症狀,雖然神經根疼痛症狀後期多緩解,但因受損組織增多且較固定,故其症狀也隨之增多,如由神經根型發展為神經根脊髓型。
(3)頸椎是經常活動的,頸椎病的骨贅壓迫神經根或血管也不是絕對不變的。骨贅與受壓組織的解剖關系可以因頸椎的活動而使原來未受壓的組織受壓,當然,也可以使已受壓的組織減輕甚至解除壓迫。由於壓迫時間較長,可發生變性反應,所以即使壓迫解除,其症狀也並不完全消失。
2、混合型頸椎病的特點:
(1)本型以年青組與老年組為多見,前者主要因頸椎椎節不穩.以致在引起頸椎局部遭受刺激與壓力的同時,相鄰的鉤椎關節亦出現不穩,使脊神經根和椎動脈遭受激惹而同時出現二組或三組症狀。老年組則主要由於椎體局部骨質廣泛增生,使多處組織受侵犯所致。
(2)此型不僅在診斷上較為復雜,需與多種疾患鑒別,就是在各型之間,亦需從病理上搞清前後順序,主次有分。
(4)本型治療措施需全面考慮,以防顧此失彼。能夠主次兼顧最好,不可能時,則應按輕重緩急依序處理。對年邁、病程長者,由於骨質增生廣泛和病理改變復雜,全身狀態大多欠佳。所以應禁止任何粗暴操作,手術更應持慎重態度,以防發生意外和並發症。
(5)本型預後一般較單一型者為差。所有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頸椎及其鄰近組織發生退行性改變,達到一定程度後,會壓迫或刺激椎管內的脊髓、椎間孔的脊神經根、橫突孔的椎動脈和周圍的交感神經和肌肉、筋膜等,產生一系列綜合性但各有側重的臨床症狀,因為這些組織往往不是單一受累的。
頸椎病的最初病理變化是頸椎間盤變性,主要包括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增粗、玻璃樣變性,乃至破裂或斷裂。椎間盤變性以後,其物理性能也發生相應變化,即耐壓性和耐牽拉力降低。由於耐壓力差,當頸椎間盤受到頭顱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作用時,變性的頸椎間盤可能發生局部或大部地向外突出,從而相應地使椎間隙變窄,關節突關節(小關節)錯位或重疊,或椎間孔的上下徑變小。又因為病變椎間盤耐牽拉性能差,當頸椎作前屈、後伸、左右側屈及旋轉動作時,相鄰椎體間的穩定性減少,可出現椎體半脫位(滑椎)等頸椎不穩現象;繼而可發生椎體、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骨刺),黃韌帶、項韌帶變性,軟骨軟化和骨化等改變。這些病理變化,都可以造成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或不同組合的混合型頸椎病。
值得強調的是骨刺的危害。椎體前緣的骨刺,一般不引起臨床症狀,但個別位置特殊或體積較大的骨刺,可壓迫食道影響吞咽,或壓迫喉返神經導致聲音嘶啞。椎體後方的骨刺,則問題大得多,它連同突向椎管的椎間盤、後縱韌帶等,是引起頸神經根、頸脊髓受壓的主要原因。而頸椎管狹窄在脊髓型頸椎病發病諸因素中占重要地位。若椎體側方的骨刺突人橫突孔,鉤椎關節的骨刺從前方侵占椎間孔的出路,則也會刺激頸神經根和椎動脈,引起神經根型或椎動脈型頸椎病。
不管是何種原因引起頸椎及其附屬組織發生解剖結構異常或病理改變,最終總是要導致或神經根、或脊髓、或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等組織的神經性、血運性改變,形成不同類型的頸椎病或不同組合的棍合型頸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