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剛剛出生,他/她的股骨頭就沒長在本來屬於它的髋臼窩裡,而是“游離”出來這就是“髋脫位”。有人統計,發病率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其中女孩更多見,男女比例大約為1比6,專家表示:如果在嬰兒期治療,孩子將來走路正常,不會留有任何後遺症;如果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
看皮紋能找出破綻 有些家長會有疑慮:“孩子太小,不會走路,我怎麼能發現他是否有先天性髋關節脫位?”還有的家長覺得,“小孩剛開始學走路都走不穩,我怎麼才能判斷孩子是不是髋關節發育不良呢?” 其實,細心的家長可以發現很多“蛛絲馬跡”。專家介紹,最簡單的一個辦法是觀察新生兒下肢的外形,如果寶寶是單側髋關節脫位,可以看到孩子兩側大腿根部的皮紋長短不一,患病一側的臀部及大腿皮紋會增多、加深;如果兩側都是髋關節脫位,可以看到孩子的臀部增寬,大腿短粗,小腿細長。 專家表示,發生髋關節脫位的原因很多,這和種族、生活習慣、遺傳等因素有很大關系。“有些孩子本來出生的時候沒有髋關節脫位,如果家長給孩子包裹得太緊,反而可能造成髋關節脫位。”他說,這也是現在很多愛嬰醫院反對家長給孩子綁“蠟燭包”的一個原因。 家中自檢可初步診斷 嬰兒兩大腿內側皮紋不對稱是髋關節脫位的一個表現,但正常嬰兒也可能是這樣的,如何確定髋關節是否有問題? 專家介紹了兩種簡便的檢查方法。一種方法被稱之“蛙式症”,就是讓寶寶平臥在床上,將雙膝關節及髋關節各屈曲90度,然後將腿平放在床上。如果雙膝很容易接觸到床面,就說明髋關節沒有問題;反之,如果髋關節很緊,雙膝不能接觸床面,髋關節很有可能有問題。 另一種方法為“艾麗絲症”,將寶寶平臥在床上,雙膝屈曲90度,兩足對齊平放床上。如果兩膝高低不等,短的一側髋關節可能有問題。如果家長在家自檢發現問題,最好帶寶寶到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以便早確診、早治療。 先天性髋關節脫位的治療,不同年齡治療方法不一樣。專家指出,如果寶寶不到半歲,只需要用一個連體護具或是一個特定的支具將患兒雙下肢外展固定就可以了。半歲至3歲的患兒年齡較大,用支具讓脫位的髋關節自動復位的可能性較小,需要住院將內收肌切斷,然後用閉合復位石膏或支具固定。復位後由於頭臼壓力較大,很容易出現股骨頭缺血性壞死。3歲以後則需要做髋關節切開復位,還要做髋臼修整術。 對於家長來說,一定要明確一點:如果錯過了保守治療的時機,同樣做手術,寶寶年齡越小,效果越好;年齡越大,手術創傷越大,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