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康復理療 >> 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2014 APTA指南

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2014 APTA指南

  近期,美國物理治療學會(American Physical Therapy Association,APTA)骨科分會的指南制定專家,對當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綜述和回顧,總結了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方法,發布了“2014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指南”,旨在為臨床醫師提供指導和參考,從而改善患者預後。該指南於2014年11月發表在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雜志上。

  足跟疼痛的發生率在運動和非運動員人群中均較高,而足底筋膜炎尤其在運動員人群中是非常常見的損傷,常發生於高校、運動場、休閒娛樂場所等。針對世界衛生組織(WHO)頒布的《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中骨骼肌肉損傷患者,APTA骨科分會長期致力於創建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骨科物理治療的實踐指南。該指南基於2012年12月之前的相關文獻編撰,主要內容包括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干預措施,是對2008年相關指南的更新。該指南證據推薦等級從高到底依次為:A[基於高質量研究,和(或)較低質量研究支持]、B(基於一項高質量隨機對照研究,或較低質量研究支持)、C(基於低質量研究,且專家共識支持)、D(基於結論矛盾的高質量研究支持)、E(基於動物或屍體研究,基礎研究支持)、F(基於指南專家總結的最佳實踐意見)。

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2014 APTA指南

  風險因素

  臨床醫師應評估可能導致足跟痛/足底肌腱炎的風險因素,包括:踝關節背屈活動度受限、高體質指數(BMI)的非運動員人群、工作與負重相關的人群(尤其是經常從事減震作用較差的活動)(B)。

  基於損傷和功能的診斷

  診斷與分類

  臨床醫師應根據以下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診斷足底肌腱炎,包括:休息一段時間後行走的最初幾步,足跟內側疼痛加重;負重時間越長,疼痛加重;近期疼痛增加,疼痛常常發生;觸診足底筋膜近端附著部時疼痛;卷揚機試驗(windlass test)陽性;跗管綜合征試驗(tarsal tunnel test)陰性;主動與被動踝關節背屈活動度受限;足部姿態指數評分異常;非運動員BMI較高(B)。

  鑒別診斷

  檢查

  療效檢測

  臨床治療師應該使用有效的自我調查問卷,比如足踝功能評分(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足健康狀況問卷(FootHealth Status Questionnaire,FHSQ)、足部功能指標(Foot Function Index,FFI)或者下肢功能評分(Lower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在針對緩解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所致的機體功能損傷、活動受限和參與限制的治療干預前後使用(A)。

  活動受限和參與受限檢測

  臨床治療師應使用簡單可重復的方法測量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相關的活動受限和參與受限,用於評估治療期間患者功能的改變(F)。

  機體功能損傷檢測

  在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機體功能損傷的評估包括:休息一段時間後行走的最初幾步,足跟內側的疼痛狀況;觸診足底筋膜近端附著部時疼痛狀況;主動與被動踝關節背屈活動度;非運動員BMI值(B)。

  治療

  手法治療

  拉伸

  針對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臨床醫師應實施足底筋膜特定拉伸和小腿拉伸(腓腸肌-比目魚肌拉伸),可短期(1周~4個月)緩解疼痛,使用跟墊可增加拉伸效果(A)。

  貼扎

  針對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臨床醫師使用抗內翻貼扎法可短期緩解疼痛(小於3周)並改善功能。此外,臨床醫師還可將彈性治療貼布用於腓腸肌和足底筋膜部位,可短期緩解疼痛(1周)(A)。

  足矯形器

  夜間夾板

  物理因素

  電療法:針對患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臨床醫師應使用手法治療、拉伸、足矯形器等來代替電療,以改善中期和長期臨床轉歸(1~6個月)。臨床醫師可選擇或不選擇使用地塞米松或醋酸電離子透入療法,以短期(2~4周)緩解疼痛和改善功能(D)。

  低強度激光

  超聲波導入法

  超聲

  鞋類

  針對患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臨床醫師可:①將搖椅形鞋底構造和足矯形器相結合;②可旋轉鞋(shoe rotation)用於工作時需長期站立的患者(C)。

  減重方面的患者教育

  針對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在運動方案方面,臨床醫師應提供相關知識教育和咨詢,以使患者達到和保持最佳BMI值。臨床醫師也可將患者轉至合適的健康保健醫師,並進行營養方面的咨詢(E)。

  肌肉訓練

  臨床醫師應囑咐患者進行肌肉強化訓練和運動訓練,從而使患者在進行負重活動時,足夠的肌力可控制旋前動作和減小阻力(F)。

  干針療法

  不推薦激痛點干針療法(trigger point dry needling)用於足跟痛/足底筋膜炎患者(F)。

  小結

  該指南對當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綜述和回顧,基於現有的最佳證據,做出足跟痛/足底筋膜炎的診斷、檢查和治療的相關推薦。需要聲明的是,該指南只是作為臨床參考和指導,而不是標准管理方案。臨床實踐中,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臨床數據、診斷和治療選擇,同時考慮患者偏好和期望等,做出個體化臨床決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