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骨質增生的中醫診斷方法

骨質增生的中醫診斷方法

  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

  醫院裡如何檢查骨質增生呢?

  骨關節炎病人若做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等化驗檢查,一般都在正常范圍,少數炎症嚴重者,血沉和C反應蛋白可輕度升高。

  一、滑液檢查:

  受累關節如伴發攢膜炎可出現滑液量增多,典型者清晰,黏稠,細胞數不高(<20X109/升),多為單核細胞,攢液中可見軟骨或骨碎片顆粒,軟骨碎片中可見軟骨細胞。

骨質增生的<a name='InnerLinkKeyWord' href='http://www.jianke.com/zypd/' _fcksavedurl='http://www.jianke.com/zypd/' target='_blank'>中醫</a>診斷方法

  二、關節鏡檢查:

  能直接觀察關節內部情況,能清楚觀察關節軟骨及其周圍組織,但由於本檢查畢竟屬於創傷性檢查,可能伴發感染或出血等不良反應,且費用較高,不可能作為常規檢查。

  X線平片不僅仍為本病的常規檢查方法,有的學者還認為它是追蹤病情變化的金標准,拍膝關節片時,病人應取站立位拍前後位和側位片,髋關節和手關節可只拍前後位片,在早期階段,X線片大多正常,中晚期可見關節間隙不對稱性狹窄,關節面下骨硬化和變形,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面下囊腫和關節腔游離液體等,骨性關節炎的x線特點為:①關節間隙狹窄,如在膝關節,可小於3毫米;②關節面硬化變形;③關節邊緣骨贅;④關節鼠;⑤軟骨下囊性變,其邊緣分界清楚;⑥骨變形或關節半脫位。

  X線片可分為五級,0級:無改變;1級:輕微骨贅 2級:明顯骨贅,關節間隙正常;3級:骨贅外關節間隙中度狹窄;4級:骨贅外關節間隙嚴重狹窄,伴軟骨下骨硬化。

  隨著影像學新技術如微焦攝影;CT,磁共振和三維重建等的應用,除對骨關節炎的診斷有幫助外,對詳細了解骨關節炎的病變進展及藥物療效都有參考價值。

  骨質增生的4種中醫病因

  肝腎虧虛: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若腎精充足則機體強健,骨骼外形及內部結構正常,且可耐勞累及一般傷損。而“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關節”,肝血充足則筋脈強勁,靜可保護諸骨,充養骨髓;動則約束諸骨,免致過度活動,防止脫位。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則骨髓發育異常,更兼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

  外傷與勞損: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包括扭、挫、撞、跌等,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如特定狀態下采取不正確姿式持續緊張地勞作等,都可造成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以發生在頸、腰段、脊柱及髋、膝、踝等負重關節較多。引起受力最集中的關節局部發生氣血逆亂,嚴重的導致筋損骨傷、血流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形成瘀血凝滯,導致關節骨骼結構受損,失去滋養,久之,退行性疾病便會出現。

  外感風寒濕邪:感受風寒、著涼、久居潮濕之地、冒雨涉水等,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客於關節、筋骨,導致機體全部或某一局部性生氣血運行阻滯,經脈痺阻,筋骨失養,漸成骨痺。

  痰濕內阻:“肥人多痰濕”,故體胖之人易患本病。肥胖之體,多陽虛濕盛,濕聚成痰,隨經脈流注於關節部位,又體胖之人可加重關節之負重。二者均可造成關節局部血運不暢,筋骨失養,久則成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