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中醫骨科 >>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中藥療法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中藥療法

   發泡療法,用珍貴的鮮中藥系例藥材調制後,外敷於發病關節(或穴位),經數小時左右去除草藥,大約1~2天內,敷藥處出現小泡並逐漸融合成大泡,將泡刺破後,積液排除,患處逐漸愈合,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治療方法對一些疑難病症確有一定的療效,但並非秘方,也非家族祖傳。 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應用歷史。經文獻檢索,近年來也有數十位學者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報告。盡管對配方作一些改良,但基本原理完全相同,療效也相似。“八五”攻關課題中有一個中醫藥項目主要診對發泡療法的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這足以說明,發泡療法已納入現代中醫學研究的行列,有必要開展更為深入的研究 。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藥療法

    發泡藥物與其他用品     藥物:發泡藥物應根據病情選擇。一般選用1~2種即可。各種藥物雖都能發泡,但其藥理機制不完全相同,所以應對症下藥。     其他用品:治療盤、塑料紙、紗布、膠布、繃帶、75%酒精棉球、注射器一副等。     操作方法     (1) 擺好體位,根據不同的病情辨證選定穴位或部位,並暴露發泡部位。敷藥前將痛點或穴位處清洗干淨,局部消毒。     (2) 將選定的藥物敷於確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3) 用消毒紗布包扎,以膠布固定敷藥,以防止藥物滑脫。     (4) 敷藥後數小時,敷藥部位發熱、有少許疼痛(因個人局部皮膚情況不同時間有所不同)。隨著時間推移,病人感局部灼痛感,蟻走感,皮膚潮紅,盡量堅持一段時間,當灼痛感極強時,將所敷的藥取下,將小泡用消毒紗布包扎好或上扣一直徑約3cm的消毒瓶蓋,用膠布或繃帶固定。注意保持傷處的干淨。禁止用水清洗傷處,避免感染。     (5) 一般將藥取下之後,敷藥的部位皮膚表層紅腫,這時患者有些脹痛感。6~12小時後,傷處皮膚逐漸起泡,初為小米粒或黃豆大小的水泡,水泡會逐漸變大,最後溶成一個比較大的水泡或2至3個較大的水泡。待水泡內液體充盈、脹滿時,經常規消毒,用消毒針頭刺破水泡底部側面,抽出水泡裡面的白色液體。     (6) 傷口愈合時可有傷處皮膚及周圍有些騷癢。幾天以後,結口處自行脫落,新長成的皮膚呈紫紅色,一段時間後,皮膚紫紅逐漸變淺變淡。發泡處的皮膚愈合復原後,根據需要還可再次發泡。   強直性脊柱炎中醫藥療法     適應症     (1) 多用於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痛、肩周炎、網球肘、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等。     (2) 也可用於婦女痛經、過敏性鼻炎、牙周病、面神經麻痺、肝炎、瘧疾、小兒消化不良、慢性支氣管炎等。     注意事項     (1) 應用本療法前,首先要明確病情,按疾病需要,選擇發泡部位,然後按照規程進行操作。     (2) 由於發泡的藥物多有腐蝕性和刺激性,對皮膚有一定的創傷,所以本療法治療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故除本療法介紹的適應證外,其他病症一般不宜使用。有些發泡的藥物還有較大的毒性,所以發泡藥物禁止口服和亂敷。藥物敷用後應即包扎好,防止藥物外溢或滑脫。中藥發泡療法還有很多,使用發泡療法應選擇適宜的藥物與穴位,外敷的部位不宜過大。     (3) 發泡後,可以將水泡挑破,也可以不挑破讓其自行吸收。但要注意局部清潔,用消毒紗布包扎,預防感染。     (4) 如病情需要在原發泡處進行第二個療程即在同一部位進行重復治療時,必須待發泡處皮膚完全愈合後再進行。     (5) 發泡部位一般不會感染,愈合不留疤痕。如發泡處感染,即外塗或外敷消炎藥物。     (6) 在治療一些急性或烈性傳染病(如白喉)時,應配合應用抗毒素、抗菌素或其他藥物。疼痛明顯時可服用一些止痛片,疼痛會越來越輕,直至傷口自行愈合。治療過程中注意飲食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魚腥發物,避免冷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