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關於骨折 >> 跟骨骨折後遺症有哪些

跟骨骨折後遺症有哪些

  跟骨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跟骨為松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跟骨骨折西醫治療方法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托制動4~6周。待臨床愈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扎,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煉。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後用小腿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後結節骨折需固定於跖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采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後用彈性繃帶包扎局部,再作功能鍛煉,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

跟骨骨折後遺症有哪些

  2、手術治療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並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後結節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復位並植骨,以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後期出現並發症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復位及固定:手術在麻醉後氣囊止血帶下進行。於跟骨後結節跟腱外側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圓針,到近折塊內。然後將膝屈曲,以松弛腓腸肌。術者握住骨圓針向足跖面下壓,使骨折塊復位。最後將骨圓針擊入遠位骨折塊內固定。

  ②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自外踝後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於舟骨。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腱牽向後方,顯露跟骨體橫形骨折及跟距關節。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子將移位骨折復位,由後骨折塊的外面向前上用一枚加壓螺絲釘固定。舌狀骨折或後結節骨折螺絲釘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開復位和骨移植術:切口及軟組織顯露同上,顯露距骨下關節面和壓縮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關節面。用骨膜剝離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緣,將壓縮的骨折塊撬撥復位。殘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面有皮質骨的骨塊。術後用石膏固定於功能位6~8周。如系壓縮粉碎形骨折,B?hler角消失,可在手術切開後,由骨折處插入骨膜剝離子,將後骨折塊向後下撬撥,以恢復B?hler角和足縱弓。殘留空隙如上植入骨塊。

  ④關節融合術:此處介紹兩種方法,均以後期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為指征。跟距關節旋轉植骨憶擴釘內固定術:取距下關節外側橫形切口,長約4cm。切開深筋膜後,顯露距下關節中部,清除距骨窦內的纖維脂肪組織。如距下關節間隙變窄,可用0.5cm寬的骨刀,鑿除其上下軟骨及部分骨質。然後用內徑1.5~2.0cm的環鋸,跨越跟距關節由外向內開窗,取出骨芯。將憶擴釘在0~5℃冰水中浸泡約5min後夾閉,植入骨芯中央擴大了的關節隙中。將骨芯旋轉90°,植回骨窗內。術後石膏固定同前。憶擴釘為本文作者專利。由水平臂和兩斜臂組成。水平臂可防止該釘滑入關節腔內,兩斜臂遠端張開距為1.5~2.0cm。由鎳钛形狀記憶合金加工後經熱處理而成。其特性是在O~5℃冰水中浸泡5min後變軟,可被夾閉。復溫至37℃左右,兩斜臂自行擴張。利用擴張時的擴張力,擠壓固定植骨塊。故對骨塊有加壓作用,可促進植骨愈合。我們除在頸前路旋轉植骨應用外,尚在腰椎滑脫前路旋轉植骨融合,踝關節融合和距下關節融合中應用,效果良好。其指征是無內或外翻畸形者。

  足3關節融合術:取足外側相當於跟距關節平面的弧形切口,起自外踝後下2~3cm,止於舟骨前面,足背動脈外側。切開深筋膜後,向內牽開趾長伸肌腱,向後牽開腓骨肌腱。切開跟距、距舟和跟骰關節,顯露此3關節的關節面,清除距骨窦內纖維脂肪組織,用2.5~3.0cm寬的骨刀,分別截去此3關節的軟骨面。如有內、外翻或跖屈畸形時,注意在截骨的同時予以矯正)。然後將各關節面對合逐層縫合切口。厚棉墊包扎,小腿石膏托固定2~3周。拆線後換小腿管型石膏再固定8~10周。

  ⑤跟骨截骨術:由於跟骨橫形壓縮骨折,早期未予復位,B?hler角及足縱弓消失,但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不明顯或較輕者,可行此手術。跟外側微弧形切口,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牽向前上方。骨膜下剝離跟骨上後、外側及跖面。將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塊後,用一枚加壓螺絲釘由跖面向上固定。術後固定同前。

  3、康復治療 無論手術與否,石膏固定期間均應作股四頭肌及足趾的主動活動。拆石膏後骨折已愈合或關節已融合,更應積極鍛煉踝關節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應用。

  後遺症

  跟骨骨折主要後遺症為畸形愈合及行走痛,因此不少人主張負重時間至少在8~12周以後。專家認為至少須18個月,症狀始能穩定,有的患者恢復原工作4~6個月後仍有殘余症狀,有的病人隨訪10年,其症狀仍在逐步改善。因此對殘留症狀的治療,應在自覺症狀不再改善後才可考慮。

  對殘余痛應從骨折類型以及是否波及跟距關節進行分析,考慮原因有以下幾種:

  1、距下關節痛 瘢痕及損傷性關節炎可以造成距下關節運動限制,波及關節面骨移位者尤為多見。如症狀嚴重診斷明確者,單純行跟距關節固定術即可得到治療,但如跟骰關節亦受侵犯,則可行三關節固定術。這個就是傳說中的關節融合術。

  2、腓骨長肌腱鞘炎 跟骨骨折增寬時,可使腓骨受壓,肌腱移位,如骨折未復位,肌腱可持續遭受刺激而發生症狀,必要時可手術切除多余骨質,使肌腱恢復原位。走路過多外踝下方疼痛就是這個原因。

  3、骨刺 足跟骨刺為疼痛的第三個原因,骨刺的形成多為骨折畸形愈合或跟部脂肪墊破裂,失去對足跟的保護功能,骨質直接負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痛性骨痂,如用鞋墊保護無治療效果時,亦可手術切除骨刺。

  4、跟骰關節炎 外傷時韌帶斷裂可以造成距舟或跟骰關節半脫位,由此形成創傷性關節炎。可的松局封可以緩解症狀,如症狀嚴重,可行三關節固定術。

  5、神經卡壓 較少見,胫後神經之跖內或外側支以及腓腸神經外側支,可受骨折部之軟組織瘢痕卡壓發生症狀。必要時應手術松解。

  另外提蹱困難。即起跑時抬不起腳,原因是骨折導致跟腱變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