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已是繼高血壓、糖尿病之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骨質疏松症中國白皮書》報告,50歲以上骨質疏松總患病人群為6944萬,約5人中有1例患者,其中男性1534萬人。而隨著年齡增加,骨質疏松患病率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的風險大大增加。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骨質疏松科主任程群介紹說,由於骨質疏松本身的發病特點,有多達50%的骨質疏松患者早期沒有症狀。同時,許多人誤以為背痛、駝背、骨折是老年人的正常生理現象,而沒有把骨質疏松當作是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骨質疏松診斷標准,用雙能X線吸收儀來測定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症的“金標准”,這是一項幾乎沒有創傷的檢查,僅需3-5分鐘,一次檢查接受射線量僅為拍一張胸片的1%,通過測量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可准確反映全身骨骼的骨礦物質的含量,不僅可以用於診斷骨質疏松症,而且可預測骨折發生的可能性,以及作為抗骨質疏松藥物療效觀察的重要指標。
其實,骨質疏松的最大危害在於骨折。有統計數據顯示,骨質疏松患者髋部骨折可導致1/5老年人在1年內死亡,即使進行了手術,也有50%以上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以輪椅代步;同樣,胸腰椎骨折導致脊柱後凸,胸廓畸形,嚴重影響肺功能,部分老人因此而離世,而活動嚴重受限及生活質量顯著下降極為普遍。“最讓人擔擾的是,骨質疏松性骨折後,如果不及時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1-3年內再次發生骨質疏松的危險性將非常高。”
“對於骨質疏松性骨折光靠補鈣是遠遠不夠的。”程群說,骨質疏松的發生與年輕時期(20-40歲)達到的骨量峰值高低和老年時期骨量丟失的速度密切有關。通常女性的骨量峰值比男性低,而且女性絕經時雌激素突然顯著的下降,導致骨量會快速地丟失,而男性進入老年時期,骨量丟失發生較晚且緩慢。所以女性較男性容易患骨質疏松症。女性絕經後,雌激素缺乏,同時維生素D等合成能力下降,腸鈣吸收障礙,破骨細胞活躍,結果骨吸收明顯超過骨形成,造成骨量丟失增加。已有的研究證實,從絕經過渡期開始,女性每年平均骨量丟失率一般為1%-3%,有的可超過3%,持續5-10年,接著出現10-20年的骨量相對穩定期,骨量丟失較少,7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又會出現骨量的加速丟失。
為此,專家強調,對於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而言,手術干預治療是一個重要方面,但是骨折手術後的功能恢復並不意味著骨骼健康。要讓骨質疏松患者恢復骨骼健康必須“雙管齊下”,即“節流”和“開源”,借助於藥物治療在有效阻止骨量的進一步流失的同時,促進“長新骨”,從而從源頭上減少再次骨折的發生,而把握治療時機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