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發生了骨質增生現象,其實是一種常見現象。脊柱或關節的骨質增生,往往在看病或體檢時才被發現。為此,有的人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會造成癱瘓,是不治之症,到處求醫問藥,不但耗費大量精力,而且花費許多錢財。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現象呢?我認為,要先弄懂以下幾個問題之後,才能正確認識骨質增生,做好防治。
一、骨質增生的本質有什麼關系?
骨質增生的本質,是人體骨骼的一種“衰老”現象,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隨著人的年齡增長,人的脊柱和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等組織會發生退行性改變,使脊柱和關節的平衡遭到破壞,出現脊柱和關節的不穩定。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恢復新的平衡狀態,就會通過骨質增生的方式增加骨骼的表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脊柱或關節更加穩定。
可以說,骨質增生現象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屬於機體的一種本能。只是有時骨質增生造成了疼痛、腫脹、肢體功能障礙等症狀,讓人感到“不舒服”,人們才會把骨質增生作為疾病來看待。
二、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有什麼聯系?
絕大多數患者的骨質增生,並無臨床表現,患者只是在體檢或就診時,偶然發現存在骨質增生。只有當骨質增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如增生的骨質比較大,增生的骨質累及了神經和血管,以及骨質增生造成了局部組織無菌性炎症時,才會產生臨床症狀。所以說,骨質增生的存在,與臨床症狀的產生,不是平行的關系。
三、骨質增生會無限制的發展嗎?
雖然,骨質增生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具體到每一個人的身上,骨質增生的程度是有限度的,不會無限制的發展下去。
我們知道,骨質增生是機體恢復新的平衡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當新的平衡建立,脊柱或關節重新恢復到穩定狀態時,骨質增生自然會停止。
四、如何對待骨質增生症狀?
由於骨質增生,是人體的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如果無明顯的不適,不用刻意去治療骨質增生。
對於,骨質增生累及了神經、血管,或引起了關節的損傷,造成了疼痛、腫脹、關節功能障礙等臨床症狀的患者,可以針對病因,對症治療。
就是說,我們只是治療骨質增生引起的臨床症狀,而不是骨質增生本身。現在社會上,有許多“江湖醫生”,標榜自己有“祖傳秘方”,可以去除骨刺,這是無稽之談,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騙錢。
現代醫學的研究證明,目前尚無有效地去除骨刺的方法,醫生和患者能夠作到的是緩解症狀,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五、骨質增生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1)頸椎骨質增生:臨床表現:頸項部有強硬的感覺、活動受限、頸部活動有彈響聲,疼痛常向肩部和上肢放射,手和手指有麻木、觸電樣感覺,可因頸部活動而加重。不同的病變累及不同部位,就出現不同的症狀,晚期可導致癱瘓。
頸椎骨質增生嚴重者還會引起頸椎病性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胃炎、心絞痛、吞咽困難等。
(2)腰椎骨質增生:好發部位,以腰三、腰四最為常見。臨床上常出現腰椎及腰部軟組織酸痛、脹痛、僵硬與疲乏感,甚至彎腰受限。如鄰近的神經根受壓,可引起相應的症狀,出現局部疼痛、發僵、後根神經痛、麻木等。如壓迫坐骨神經可引起坐骨神經炎,出現患肢劇烈麻痛、灼痛、抽痛、串痛、向整個下肢放射。
(3)膝關節骨質增生:初期,起病緩慢者膝關節疼痛不嚴重,有可持續性隱痛,氣溫降低時疼痛加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後開始活動,長時間行走,劇烈運動或久坐起立開始走時膝關節疼痛僵硬,稍活動後好轉,上、下樓困難,下樓時膝關節發軟,易摔倒。蹲起時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酸痛脹痛,跛行走,合並風濕病者關節紅腫,畸形,功能受限,伸屈活動有彈響聲,部分患者可見關節積液,局部有明顯腫脹、壓縮現象。
六、骨質增生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1)本病患者多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伴有腰部僵硬疼痛或出現下肢麻木等症狀,查體可見部分病人腰椎生理曲度異常;腰椎兩側肌肉有壓痛。
(2)腰椎X線片的改變(正位、側位、左右斜位),如病人可有腰椎曲度異常、腰椎側彎、腰椎椎體間隙變窄、腰椎椎體及小關節突增生、腰椎滑脫、椎間孔狹窄等改變。
(3)腰椎骨質增生症所產生的各種症狀應與多種腰椎疾病鑒別,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椎體發肓畸形、椎體腫瘤、腰椎結核等病。
七、祖國醫學如何看待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在祖國醫學上,即中醫理論上,則將骨質增生歸於痺症的范圍。中醫認為,骨質增生的發病,主要與下面四方面有關:
痰濕內阻:
“肥人多痰濕”,故體胖之人易患本病。肥胖之體,多陽虛濕盛,濕聚成痰,隨經脈流注於關節部位,又體胖之人可加重關節之負重。二者均可造成關節局部血運不暢,筋骨失養,久則成痺。
肝腎虧虛: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主骨生髓”,若腎精充足則機體強健,骨骼外形及內部結構正常,且可耐勞累及一般傷損。而“肝主藏血,主筋束骨利關節”,肝血充足則筋脈強勁,靜可保護諸骨,充養骨髓,動則約束諸骨,免致過度活動,防止脫位。若腎精虧虛,肝血不足,則骨髓發育異常,更兼筋肉不堅,榮養乏源,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又不能約束諸骨,防止脫位。久之關節在反復的活動過程中,可漸漸地受到損害而過早過快地出現退變。
外傷與勞損:
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包括扭、挫、撞、跌等,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如特定狀態下采取不正確姿式持續緊張地勞作等,都可造成關節的急性或慢性損傷,以發生在頸、腰段、脊柱及髋、膝、踝等負重關節較多。當這些外方作用於上述部位時,可引起受力最集中的關節局部發生氣血逆亂,嚴重的導致筋損骨傷、血流不循常道而溢於脈外形成瘀血凝滯,導致關節骨骼結構受損,失去滋養,久之,退行性疾病便會出現。
外感風寒濕邪:
感受風寒、著涼、久居潮濕之地、冒雨涉水等,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客於關節、筋骨,導致機體全部或某一局部性生氣血運行阻滯,經脈痺阻,筋骨失養,漸成骨痺。
八、骨質增生應該如何預防?
(1)避免長期劇烈運動。長期過度的運動是誘發骨質增生的原因之一。長期劇烈的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2)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需要運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煉是預防骨質增生的上佳方法。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骨骼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必要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間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
因此骨質增生康復的方法在於運動,意義在於消除或減輕增生部位的疼痛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和勞動能力,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九、骨質增生應該如何治療?
臨床證明,服用中藥治療骨質增生效果比較顯著。患者可采用中藥方如下:
(一)靈仙鹿銜狗脊雞胸肉方:
組成:威靈仙30克、鹿銜草30克、金毛狗脊45克、去皮雞胸肉250克,煲湯飲用。
制法:先將上述藥品放入瓦罐內,加10碗水煎至3碗,去滓渣後喝湯。3碗藥汁要暖飲,分早中晚3次,10天為1療程。
為了提高中藥的療效,在治療時還應根據疾病的階段和患者的體質認真辨證才行。中醫認為,骨質增生的早期多為瘀邪交結、凝而不散,治療應化瘀驅邪、舒筋通絡。
(二)桃仁紅花當歸方:
組成:桃仁10克、紅花5克、當歸15克、生地黃15克、川芎5克、赤芍10克、三稜10克、莪術10克、威靈仙15克、地龍10克、土鱉蟲5克、烏梢蛇1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另用蠍子、蜈蚣各5克研末,每晚服2克。
連服1月,病情會明顯好轉。
鞏固療效,可加服六味地黃丸,每日2次,每次10克,連服3個月。
如果患者屬骨質增生後期,多系肝腎不足、虛中夾實。不足者有陰虛、陽虛之分,夾實者有瘀結、濕熱之別,病情較復雜。陰虛者表現為口燥便堅,形瘦眩暈;陽虛者肢體畏寒,小便清長,陽痿滑洩;濕熱者多有關節腫脹,關節內有積液,按之波動,屈伸不利。治療以補腎軟堅為主,可用下列中藥:
(三)丹萸刺甲仙方:
組方:
熟地15克、山萸肉10克、淮山藥10克、丹參30克、皂角刺10克、穿山甲10克、威靈仙15克、生甘草5克。
增減:
陰虛者加知母10克,龜板、鱉甲各12克;
陽虛者加干姜10克、附片15克;
瘀結者加桃仁10克、紅花5克;
濕熱者加蒼術10克、黃柏10克。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療骨質增生時,有許多中醫師都喜歡使用馬錢子或馬錢子制劑。臨床證明,馬錢子及其制劑對骨質增生的確有很好的療效。但是,馬錢子辛熱有毒,服後有頭暈和周身熱感,應嚴格掌握其用量和禁忌。患者不可急於求成而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