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治療 >> 椎動脈型頸椎病該如何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該如何治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於椎動脈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在頸總動脈的後方上升,進入上6個頸椎的橫突孔,由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後在側塊部轉彎向後於桡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與對側椎動脈合成基底動脈,分枝供應小腦、橋腦基底、延腦、大腦枕葉及內耳。

  由於頸椎位於頭顱與胸椎之間,活動量又大,因為易產生勞損,並隨年齡的增長及損傷的積累而發生頸椎退變,隨著椎間盤髓核的減小,開始產生髓核的纖維變性,同時纖維環也因變性而彈性減少,由於重力的影響而使椎間盤向周圍膨隆,繼之發生椎間隙變窄。由於椎間隙變窄使橫突孔間距也縮短,又由於橫突孔對椎動脈起固定作用,因此椎動脈被扭曲,使血流阻力加大。頸椎的退變引起Luschka關節增生,增生的骨贅有時可向外側生長,可壓迫椎動脈而引起供血不足,也可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從而引起椎動脈痙攣產生椎動脈供血不足。在正常情況下,當頭向左側轉動時,左側的椎動脈發生扭曲或扭曲加大而使管腔變窄、血流量減少,這時可由右側椎動脈以代償性的血流量增加而彌補之,不致造成腦組織缺血。但是,如果右側椎動脈由於硬化或受骨刺的壓迫和刺激引起管腔狹窄時,不能代償性增加血流量,因此導致基底動脈缺血的一系列表現,產生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表現為下列兒種情況:

  (1)頭暈、頭痛,可伴有惡心、嘔吐、心慌。患者由於頸部後伸或旋轉時產生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前庭神經核缺血性病變而引起眩暈發病時病人可有輕度失神及運動失調,表現為行走不稼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也引起頭暈但不伴意識障礙。頭暈一般持續時間較短,數秒至數分鐘即消失。頭痛是由於枕大神經病變引起。由於椎動脈分支枕動脈支配桡大神經供血,椎動脈缺血同樣也可引起桡大神經缺血而引起其支配區頭痛,常為間歇性跳痛,從一側後頸部向桡部及半側頭部放射,可伴灼熱感或痛覺過敏。

  (2)突然摔倒。患者常在下意識的扭頭時突然下肢無力而摔倒,但一般無意識障礙,摔倒後很快病人就能和正常人一樣行走,這是本病的一個特點。

  (3)視覺障礙.由於基底動脈缺血,導致大腦桡葉視覺中樞缺血性病變引起。輕者可引起視物模糊,少數病人可視覺減退甚至失明。

  (4)由於椎動脈後方緊靠著頸神經根,因此在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時,神經根也常同時受損,而同時表現為須肩臂疼痛、麻木等根型頸椎病症狀。

  在正常情況下,轉頭時雖可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但另一側椎動脈可以代償,因而不會出現症狀。在患有椎動脈型頸椎病情況下,關於轉頭使一側椎動脈的血運減少有兩種解釋。

   ①同側供血減少論:當頭向右側轉時,右側的寰椎關節為肌肉所固定,以使頭顱和寰椎塊轉動,而左側的寰椎下關節面則向前向下方滑動。所以當頭向右側轉動時,右側的椎動脈可以發生扭曲,使管腔變窄,或完全閉塞。

   ②對側供血減少論:由於椎動脈繞經寰椎橫突,由枕骨大孔穿入硬腦膜,因此它相對固定。當轉頭時,寰椎也隨之活動,產生將對側椎動脈推出橫突孔的作用力而阻礙血流。

   頭頸部的過伸活動可以產生椎動脈的供血障礙。文獻中記載有因醫療操作如拔牙、全麻插管、扁桃腺摘除和頸部手術而發病,或因交通事故而發生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應首先行保守治療,無效者且症狀明顯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主要是牽引療法,其方式和根型頸椎病一樣,還可理療、中藥離子導入等.口服藥物常用的有藉酸、地巴4,天麻丸、維生素B族,對頭暈、腦脹、視力模糊者可加服黃連羊肝丸、祀菊地黃丸。

  經上述保守治療效果不佳,且症狀重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對於頭暈由於頸椎不穩定引起者可做前路植骨固定術,椎動脈在橫突孔處因骨刺壓迫者可行部分橫突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