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征。
頸椎病的病因通常是什麼
1、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間盤的退變尤為重要,是頸椎諸結構退變的首發因素,並由此演變出一系列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
(1)椎間盤變性當椎間盤開始出現變性後,由於形態的改變而失去正常的功能,進而影響或破壞了頸椎運動節段生物力學平衡產生各相關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因此,頸椎間盤的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發生與發展的主要因素。
(2)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出現與血腫形成這一過程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病至關重要,也是其從頸椎間盤症進入到骨源性頸椎病的病理解剖學基礎。事實上,在頸椎病的早期階段,由於椎間盤的變性,不僅使失水與硬化的髓核逐漸向椎節的後方或前方位移,最後突向韌帶下方,以致在使局部壓力增高的同時引起韌帶連同骨膜與椎體周邊皮質骨間的分離,而且椎間盤變性的本身尚可造成椎體間關節的松動和異常活動,從而更加使韌帶與骨膜的撕裂加劇以至加速了韌帶-椎間盤間隙的形成。
椎間隙後方韌帶下分離後所形成的間隙,因多同時伴有局部微血管的撕裂與出血而形成韌帶-椎間盤間隙血腫。
(3)椎體邊緣骨刺形成隨著韌帶下間隙的血腫形成,成纖維細胞即開始活躍,並逐漸長入血腫內,漸而以肉芽組織取代血腫。隨著血腫的機化、骨化和鈣鹽沉積,最後形成突向椎管或突向椎體前緣的骨贅。
(4)頸椎其他部位的退變頸椎的退變並不局限於椎間盤以及相鄰近的椎體邊緣和鉤椎關節,尚應包括:①小關節多在椎間盤變性後造成椎體間關節失穩和異常活動後出現變性。②黃韌帶多在前兩者退變基礎上開始退變。其早期表現為韌帶松弛,漸而增生、肥厚,並向椎管內突入。後期則可能出現鈣化或骨化。③前縱韌帶與後縱韌帶其退行性變主要表現為韌帶本身的纖維增生與硬化,後期則形成鈣化或骨化,並與病變椎節相一致。
(5)椎管矢狀徑及容積減小由於前述之諸多原因,首先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其中以髓核後突、後縱韌帶及黃韌帶內陷、鉤椎關節和小關節松動及增生為主,這些後天繼發性因素在引起椎管內容積縮小的同時,也使椎管矢狀徑減少,從而構成脊髓及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受壓的直接原因之一。此時如再有其他局限性致病因素。例如,髓核脫出、椎節的外傷性位移、骨刺形成及其他占位性因素,均可引起或加重神經受累症狀。
2、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近年來已明確頸椎管內徑,尤其是矢狀徑,不僅對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而且與頸椎病的診斷、治療、手術方法選擇以及預後判定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有些人頸椎退變嚴重,骨贅增生明顯,但並不發病,其主要原因是頸椎管矢狀徑較寬,椎管內有較大的代償間隙。而有些患者頸椎退變並不十分嚴重,但症狀出現早而且比較嚴重。
3、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時值的各種超限活動。因其有別於明顯的外傷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視,但其對頸椎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預後等都有著直接關系,此種勞損的產生與起因主要來自以下三種情況:
(1)不良的睡眠體位不良的睡眠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及在大腦處於休息狀態下不能及時調整,則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
(2)不當的工作姿勢大量統計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者的頸椎病發病率特高,包括家務勞動者、刺繡女工、辦公室人員、打字抄寫者、儀表流水線上的裝配工等等。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正常的體育鍛煉有助於健康,但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人體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頸椎的負荷,尤其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
4、頸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對正常人頸椎進行健康檢查或作對比研究性攝片時,常發現頸椎段可有各種異常所見,其中骨骼明顯畸形約占5%。但與頸椎病患者對比,後者頸椎的畸形數約為正常人的一倍。
頸椎病的保健五大法
頸椎病多發生於中老年身上,近些年頸椎病在青少年身上發病率也較高,一般說來,患有頸椎病以後,患者首先會出現疼痛的症狀表現,這讓頸椎病患者十分痛苦,嚴重時頸椎病還會影響患者生活和工作。因此,頸椎病患者在發病以後,一定要積極的做好治療工作,此外,頸椎病患者為了減少痛苦,有效緩解病情,還可以做好頸椎病保健,以輔助做好治療的工作。頸椎病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1、糾正頸部不良姿勢。頸椎病患者做好保健,首先應該糾正不良的姿勢,尤其是當工作或其他勞動需要,持續低頭或仰頭兩個小時的時候,頸椎病患者一定要抽空適度活動頸部,以放松頸部肌肉,減輕肌肉的持續緊張度和頸椎的疲勞。
2、頸椎病患者應該保持情緒穩定,積極向上,開朗樂觀,正確對待頸椎病,如果頸椎病患者情緒過於壓抑,將很容易影響到頸椎病的治療效果。
3、頸椎病患者在生活中,還應該積極的做好飲食的調理,頸椎病是骨科病,因此患者要多攝取一些強筋壯骨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西蘭花、牛奶等,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有助於骨骼營養,而大蒜、洋蔥、蘆筍和雞蛋等食品中都含有豐富的硫,有助於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和重建,頸椎病患者多吃這兩類食物,有助於緩解頸椎病的症狀反應。
4、頸椎病發病後,患者還要戒煙限酒,避免風寒潮濕。尤其是頸椎病患者要避免在入睡前洗頭,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頭發未干就入睡,否則會使潮濕入侵頸部,誘發頸部疾病。
5、頸椎病患者應該選擇合適的枕頭。人的一生很長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挑選適合自己的枕頭,對防止頸椎病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來說,十厘米作用最好。
治療頸椎病的幾個方法介紹
1、藥物治療
可選擇性應用止痛劑、鎮靜劑、維生素(如B1、B12),對症狀的緩解有一定的效果。
2、運動療法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3、牽引治療
“牽引”在過去是治療頸椎病的首選方法之一,但近年來發現,許多頸椎病患者在使用“牽引”之後,特別是那種長時間使用“牽引”的患者,頸椎病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
牽引不但不能促進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相反牽引拉直了頸椎,反而弱化頸椎生理曲度,故頸椎病應慎用牽引療法。
4、手法按摩推拿療法
是頸椎病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及痙攣,恢復頸椎活動,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粘連來緩解症狀,脊髓型頸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復位,否則極易加重症狀,甚至可導致截癱,即使早期症狀不明顯,一般也推薦手術治療。
5、理療
在頸椎病的治療中,理療可起到多種作用。一般認為,急性期可行離子透入、超聲波,紫外線或間動電流等;疼痛減輕後用超聲波、碘離子透入,感應電或其他熱療。
6、溫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