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稱肩關節周圍炎,俗稱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達到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病因
1、肩部原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
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肉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檢查
本病主要采用X線檢查和肩關節MRI檢查:
1、X線檢查
(1)早期的特征性改變主要是顯示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所謂肩峰下脂肪線是指三角肌下筋膜上的一薄層脂肪組織在X線片上的線狀投影。當肩關節過度內旋位時,該脂肪組織恰好處於切線位,而顯示線狀。肩周炎早期,當肩部軟組織充血水腫時,X線片上軟組織對比度下降,肩峰下脂肪線模糊變形乃至消失。
(2)中晚期,肩部軟組織鈣化,X線片可見關節囊、滑液囊、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等處有密度淡而不均的鈣化斑影。在病程晚期,X線片可見鈣化影致密銳利,部分病例可見大結節骨質增生和骨贅形成等。此外,在肩鎖關節可見骨質疏松、關節端增生或形成骨贅或關節間隙變窄等。
2、肩關節MRI檢查
肩關節MRI檢查可以確定肩關節周圍結構信號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炎症,可以作為確定病變部位和鑒別診斷的有效方法。
診斷
根據病史和臨床症狀多可診斷。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年齡較大或病程較長者,X線平片可見到肩部骨質疏松,或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鈣化征。
鑒別診斷
臨床上常見的伴有肩周炎的疾病包括:頸椎病、肩關節脫位、化膿性肩關節炎、肩關節結核、肩部腫瘤,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單純性岡上肌腱損傷,肩袖撕裂,肱二頭肌長頭肌腱炎及腱鞘炎等。這些病症均可表現為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但是由於疾病的性質各不相同,病變的部位不盡相同,所以,有不同的伴發症可供鑒別。
常見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一般可用布洛芬、雙氯芬酸鈉扶他林、雙氯滅痛、英太青、戴芬、怡美力、莫比可、萘普酮等藥物。部分病人可局部注射醋酸氫化考的松或醋酸曲安奈德、得寶松、利美達松等,但多數認為,一年內不能使用3—4次以上,更不可以連續使用。
2理療、推拿、針灸、拔火罐等。
3功能鍛煉。
由於肩關節疼痛而不敢活動肩部,從而使肩關節囊粘連越來越重,直至關節僵直,活動嚴重受到限制。治療中,應在鎮痛的基礎上,積極采用醫療體育和手法治療,最大限度地恢復肩關節功能。功能鍛煉應經常、適當,盡最大可能活動肩關節。下面介紹幾種鍛煉方法,簡便易行,每日可做2—3次,每次做15—30分鐘。
①面壁爬牆面對牆壁,雙手或單手沿牆面緩緩向上爬升,使上肢盡量舉高,然後緩緩回到原處,反復數次。
②兩足站立,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呼吸均勻,兩手攥緊,抱繞後腦;兩肘拉開,與身體並行;兩肘收攏,似挾頭部,動作緩慢,周而復始連續做30余次。
③體後拉手雙手放在背後,由健側手握住患肢腕部,漸漸向上拉,反復進行。
④單手壓臂兩足似弓步。若右肩患病,右腳在前,離桌尺余;左足在後,下肢伸直。右手放在桌上,左手掌按壓右肩,利用身體向下向後擺動,開始壓10余次,以後逐漸增加。
4全麻下行肩關節松解術適用於晚期粘連堅固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