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是一種治愈過程較為漫長,治愈難度較大的一種疾病,大家在患上這種疾病後,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常常遭受病痛的折磨,生活與工作也多多少少的被影響,那麼,究竟有哪些治療方法是較有效的呢?
第一、關節炎的防治還要注意足部衛生。經常觀察足部皮膚、趾甲和腳趾間是否有變化,還可以每天泡腳來進行。
第二、不要忽視足部疼痛。因為疼痛不一定是由勞累引起的,一旦出現足部疼痛,就要請足科醫師診治。平時避免赤足行走,避免足部的損傷,這就是關節炎的防治措施之一。
第三、修腳檢查。如果腳部沒有疾病,人們可以選擇自己定期修剪趾甲,去除腳部角質層。但要保證自己的足部用品如毛巾、剪刀等衛生干淨,最好單人單用。如果一發現有雞眼、腳氣等一定要及時去找正規的修腳師咨詢、修剪。
第四、鞋子要合適。特別要做到“三”不,即不要穿夾腳的小鞋,不要穿質地過硬或過軟的鞋,不要常穿高跟鞋走路。另外,人們一定要順應季節穿鞋,不能夏天還捂著靴子、旅游鞋,冬天就穿雙帆布鞋,“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讓腳有合適的溫度。”這也屬於關節炎的防治方法。
治療關節炎的有效方法:
1)快速走路和倒走。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鐘120步,時間由短到長。所謂倒走,即退著走,在平道上或廣場上進行,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體質較好的病人,還可進行快跑、長跑和變速跑。
2)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等中華傳統武術。
3)騎自行車,跳老年迪斯科、傳統舞蹈、健美操等。也可進行關節體操的訓練,以及簡單的關節功能鍛煉。
核磁成像技術顯示,跑步者的軟骨健康得到明顯提升,這表明跑步有利於關節健康。在這項研究中,瑞典研究人員選取了一組有關節炎風險的人每天跑步,另一組人則不運動。核磁成像技術顯示,跑步者的軟骨健康得到明顯提升,這表明跑步有利於關節健康。
跑步可刺激軟骨修復一些自身的小損傷,人體撞擊地面會促進軟骨特定蛋白質的合成,使其更健壯。專家表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比如40歲,軟骨每年都會流失一部分。如果你的膝蓋沒有毛病,每周以適當速度跑步5—6次,軟骨和關節將會非常健康。
專家還要強調一下正確的跑步姿勢:抬頭,後背保持挺直放松;腳落地的時候,膝關節應該略微彎曲;胳膊彎曲大約90度,讓手臂盡量擺開。還要選擇合適的跑步計劃,例如初級:10—12周跑5公裡;中級:6—11周跑10公裡;高級:11周跑10公裡。
關於關節炎的治愈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患者們不能夠操之過急,最好是能夠循序漸進,這樣的心態對患者來說是最好的,在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時,一定要注意不可過量,以免為骨骼帶來更大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