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的日常康復注意事項

類風濕關節炎的日常康復注意事項

  類風濕關節炎素有“不死的癌症”之說,兩年致殘率高達50%,已經成為人們自由生活的重大殺手。人們往往注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或手術治療而忽視該病的日常護理,下面我們就給大家綜合介紹一些日常的康復注意事項吧:

  飲食方面

  清淡、搭配合理、營養健康的飲食可以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保持較好的食欲和脾胃運力,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有些食物會明顯加重病人症狀,若能稍加注意便可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與惡化,如高脂肪類、海產類、過酸、過鹹、辛辣、生冷類等食物都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要少吃。

  起居方面

  房屋應通風、向陽,切忌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此外,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起居方面要注意勞逸適度,克服情緒消沉,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對待疾病和生活。經常熬夜很容易患上肝腎陰虛型關節炎,熬夜也會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情加重,因此,要保持每天7~8小時的睡眠,夜裡11點左右就應上床入寢。

  多進行物理按摩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疾病發作期若有條件的可請專業醫生或理療師對關節部位進行物理按摩,物理按摩雖然不可能實現根治,但有助於增強患者的肌力,改善血液循環,擴大關節活動范圍。要注意的是,切忌對關節部位特別是老年人的關節部位進行非專業性按摩,否則,不恰當的按摩方式對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等很容易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注意季節和疾病康復的關系

  一般來講,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普遍感覺夏季是一年中相對舒適和疼痛稍微緩解的時候,實際上夏季也是治療的最佳時機。但是,不管是什麼季節都要注意防寒、防潮、保暖,可以用四季兼用的各種保暖護具來呵護關節部位,以防止病情加重,有效呵護關節。

  女性特有的注意事項

  雖然此病的病因尚未有統一定論,但據統計女男比例為3:1,中年女性易患病可能與雌激素有關,日本九州Rosai醫院和九州大學的學者們對5名I期、單循環類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了回顧研究,他們指出,雌激素能調控炎症性產物,如IL-1、IL-6、TNF等。它們都在此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時水平上升。研究總結出,絕經期雌激素缺乏既能影響患者的症狀,也能影響炎症水平。而美國專家的近期實驗結果顯示,雌激素很可能對類風濕關節炎之類的自體免疫疾病的病變過程具有重要影響,女性患者在懷孕期間的症狀較輕,而分娩及更年期後則往往加重。因此,在用激素醫療的初期,部分患者出現了病情的好轉,但是,隨著時間的演進,激素治療存在很大副作用,濫用激素還容易導致股骨頭壞死。

  注意藥物的副作用

  非甾體抗炎藥、慢性作用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來氟米特、皮質激素等是常見的西藥,這類藥物有鎮痛、消炎、解熱等作用,但是,這類藥通常不能停止病情發展,也不能實現治愈,更嚴重的是,它副作用相當大,如胃腸不良反應、血液不良反應、食欲亢進、滿月臉、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症、痤瘡、水腫、高血壓、糖尿病、月經紊亂、腎上腺皮質機能低下、骨質疏松、無菌性骨壞死等,這些毒副作用甚至比類風濕關節炎本身更為嚴重。中藥多應用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藥物,副作用較少,但效果參差不齊,療效確切的較少見。

  手術的風險

  手術治療包括滑膜切除術、關節鏡下微創手術、關節矯形術、關節融合術等等,但是不能完全消除疼痛,而且手術的副作用和並發症較多,有一定的風險,諸如晚期感染,晚期關節松動,假體磨損等。類風濕關節炎是全身免疫性疾病,全身關節都會受累,即使在手術成功的情況下,患者還要繼續進行長期的藥物治療,而疾病的進一步惡化,也會造成其他關節繼續被破壞。

  在日常康復過程中,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被疾病和藥物的雙重矛盾所折磨,都期望能尋找到一種更加自然的、更加趨於徹底治愈的辦法,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伴隨副作用的藥物、針劑等逐漸被人們摒棄,人們更多傾向於日常康復的指導,並逐漸轉向尋求利用人體自愈力和自然療法相結合的醫學理念。AlternativeMedicine——“代替醫療”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代替醫療機構相繼成立,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個新的醫學潮流。

  近年來,日本獨協醫科大學、綜合健康開發研究所、杏林大學等國際知名醫學機構通過對純天然鋸峰齒鲛(百傲鲨)的研究,證實了它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神奇效果,開創了關節疾病“代替醫療”的先河。據日本鲨魚軟骨普及協會統計,人體通過服用7.5g/天的純天然鋸峰齒鲛軟骨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可以實現軟骨細胞的重新分裂和生長,促進關節軟骨的再生,抑制軟骨中的新生血管——這些,正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康復的關鍵!現在,用純天然鋸峰齒鲛軟骨粉來治療關節炎,已經成為日本大多數關節患者的新選擇。

  隨著醫療觀念的不斷更新和人性化,類風濕關節炎的日常康復護理將會越來越普及,諸如代替醫療這種先進觀念也會越來越被人們所認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