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老漢左膝蓋疼了15年 原來是一群“關節鼠”流竄

老漢左膝蓋疼了15年 原來是一群“關節鼠”流竄

  聽到醫生說自己被膝蓋疼折磨了15年,主要是因為膝蓋裡的“關節鼠”,56歲的廖老漢驚訝得下巴都快掉在地上了。

  此鼠非彼鼠。所謂“關節鼠”,其實是一種游離體,“真身”是關節上脫落下來的組織碎片。這些碎片生性滑頭滑腦,在關節腔內游來蕩去,猶如上躥下跳的老鼠,故而得名。

老漢左膝蓋疼了15年 原來是一群“關節鼠”流竄

  左膝蓋疼了15年

  原來是一群“關節鼠”流竄

  廖老漢家住貴州偏遠山區,年輕時便常年爬山勞作,膝蓋一直處在“過勞”狀態。大概15年前開始,他的左側膝蓋常常像被“點穴”似的,突然就動不了了。如果硬動,就鑽心地疼。

  他嘗試過各種膏藥,始終沒見好。家裡條件不好,他也就沒去醫院全面檢查。最近兩年,病情嚴重了,“點穴”越來越頻繁,哪怕是能活動時,左膝蓋也疼得厲害。

  在寧波打工的兒子聽說了父親的病情,特地把廖老漢從老家接到寧波來治療。

  不久前,父子倆來到了鄞州二院。醫院的骨科專家仔細檢查後診斷:廖老漢左膝蓋充滿了關節內游離體,俗稱“關節鼠”。

  父子倆驚訝得合不攏嘴,老鼠怎麼會在膝蓋裡?

  醫生解釋,“關節鼠”是一種較形象的叫法,其實是一種游離體。游離體是由關節退變或損傷後,從關節上脫落下來的組織碎片形成的。這些組織碎片生性在關節腔內“游來蕩去”,尤如上躥下跳的老鼠。

  醫生在膝關節裡

  “捉拿”約20只“老鼠”

  鄞州二院骨科醫生舒武斌告訴錢江晚報記者,“關節鼠”最多出現在膝關節,偶爾也會遇到在肘、肩關節出現的情況,一般會引起會引起疼痛和關節交鎖,就是被“點穴”的症狀。“關節鼠”大部分呈不規則的球形,小的直徑一毫米左右,大的可達幾厘米。當“關節鼠”滑進側隱窩,症狀減退或消失;跑到關節靠近體表的地方時,病人自己也能摸到。

  廖老漢常年在山上勞作,加上已經發病十多年,病情比較嚴重,不但膝蓋中的“老鼠”多,有五六顆還被滑膜包住固定了下來,這就導致他一屈膝就劇烈疼痛。

  在關節腔內,“關節鼠”游離時常會碰到軟骨。它質地較硬,多年下來,廖老漢的軟骨已經損傷,發展成了骨性關節炎。

  7月21日,舒武斌醫生為廖老漢做了微創的關節鏡手術,在他膝蓋上打了4個直徑為1公分左右的小洞,通過關節鏡“捉拿”了約20顆“關節鼠”,包括被滑膜包裹的那幾顆。這些“老鼠”,有的像玻璃彈珠大小,有的像黃豆甚至米粒,都是灰白色的,硬如石子。

  前天,廖老漢一身輕松地出院了。他開心地不得了,疼了15年的左側膝蓋,終於把“罪魁禍首”都清理了。

  中老年人、有關節損傷史

  及常劇烈運動人群,要多防范

  舒武斌醫生介紹,“關節鼠”多發於愛運動的青壯年患者、有外傷人群、或有關節疾病的中老年人,但是像廖老漢這樣膝蓋內有這麼多游離體的非常少見,“一般的患者關節裡也就兩三只‘老鼠’。”

  “一旦膝關節偶爾有被鎖定的症狀或疼痛,要盡早到醫院檢查。特別是上述高發人群,更要警惕。”舒武斌說,通過手術把“關節鼠”摘除,一般沒有後遺症,但如果不及時治療,對膝蓋的傷害是很難恢復的。

  “關節鼠”能不能預防?舒武斌說,上述幾類人,要盡量保護好關節,特別是膝關節。

  比如中老年人,要加強膝蓋保護,特別是關節不好的,少走樓梯,最好不要站著穿褲子,盡量避免負重;不要頻繁地做爬山、跑步等運動,可以選擇騎自行車和游泳等。

  常接觸劇烈運動的年輕人,特別肘、肩、膝這些是最易患病的部位,一旦有不適感,不要硬撐,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檢查診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