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關節炎 >> 關於關節炎 >> 骨性關節炎的防治知識

骨性關節炎的防治知識

  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及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要改變的慢性關節疾病。好發於膝、髋、手、足、脊柱等負重或活動較多的關節。病理可見滑膜增生、關節積液。

  一、臨床表現

  (1)反復發作的關節炎:疼痛、腫大、僵硬,和進行性的關節活動受限,伴有韌帶穩定性下降以及肌肉萎縮。

  (2)負重關節的骨關節炎:會引起步態異常,增加跌倒風險。影響外出活動,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3)X線表現:早期檢查正常,逐漸出現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硬化及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關節內游離骨片。嚴重者可以出現關節變形和半脫位。

骨性關節炎的防治知識

  二、治療

  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

  非藥物治療

  (1)超重和肥胖者減重。鍛煉、關節功能訓練,肌力訓練。

  (2)物理治療:主要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包括熱療、水療、超聲波、針灸、按摩、牽引、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等。

  (3)輔助工具:如手杖、拐杖、助行器等;矯形支具或矯形鞋。

  藥物治療

  1、局部藥物治療

  (1)對於手和膝關節,在采用口服藥前,建議首先選擇局部藥物治療。可使用NSAIDs 的乳膠劑、膏劑、貼劑和非NSAIDs 擦劑(辣椒鹼等)。局部外用藥可以有效緩解關節-中度疼痛,且不良反應輕微。對於中-重度疼痛可聯合使用局部藥物與口服NSAIDs。

  (2)關節腔注射

  ①透明之酸鈉,如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可聯合關節腔注射透明之酸鈉,注射前應抽吸關節液。

  ②關節內注射糖皮質激素

  2、全身鎮痛藥物

  依據給藥途徑,分為口服藥物、針劑以及栓劑,包括改善病情類藥物及軟骨保護劑

  如:雙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等。此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病程、改善患者症狀。

  (1)用藥原則

  ①用藥前進行風險評估,關注潛在內科疾病風險。

  ②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劑量個體化。

  ③盡量使用最低有效劑量,避免過量用藥及同類藥物重復或疊加使用。

  ④用藥3個月,根據病情選擇檢查血、大便常規、大便潛血及肝腎功能。

  (2)用藥方法

  ①伴輕-中度疼痛患者通常首選對乙酰氨基酚,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000 mg,如果有肝腎疾病、攝入危險劑量酒精時、老年人,應減半量;

  ②對乙酰氨基酚治療 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個體化使用NSAIDs。如果患者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危險性較高,可選用非選擇性NSAIDs 加用抑酸藥物(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或米索前列腺等胃黏膜保護劑,或選擇性COX-2 抑制劑。

  ③其他鎮痛藥物NSAIDs 治療無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選用曲馬多、阿片類鎮痛劑,或對乙酰氨基酚與阿片類的復方制劑。

  手術治療

  ①關節置換:目前膝關節、髋關節置換手術日趨成熟,術後治療效果滿意,完全可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極大提高骨性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

  ②關節鏡手術治療:關節鏡下滑膜清理、膝關節半月板部分切除均可短期緩解局部症狀,但治療效果不徹底,容易復發.

  三、患者教育

  1、重在預防: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關節過度勞累,避免不良姿勢,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少或避免爬樓梯。減少負重。肥胖者應適當減體重,體育鍛煉適量。

  2、早期就診:出現關節彈響,關節酸痛、關節僵硬症狀應重視,早期就診是治療的關鍵。

  3、休息與運動:急性期減少運動,注意休息,適當活動,防止關節攣縮;慢性期制定適宜的運動計劃,改善或防止關節功能不全和殘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