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畸形是指拇趾在第一跖趾關節處向外側偏斜移位。拇外翻是一種復雜的解剖畸形,並且在治療上極具挑戰性。拇囊是指在拇外翻畸形中出現的明顯的內側突起,但一般情況下這兩個名詞可互換使用。拇外翻是累及拇趾的最常見的病變,多見於中老年婦女,最常發生在有遺傳傾向加上長時間穿不合適的鞋子的人,不合適的鞋子會對拇趾施加異常壓力。下面和家庭醫生在線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具體的情況吧。
病因
拇外翻的發生可能與穿鞋不合適有重要關系。拇外翻畸形在穿鞋人群中的發病率比不穿鞋人群高15倍。緊束前足的鞋子似乎是導致拇外翻畸形的首要致病因素。然而,並非所有穿著這種鞋子的人都會發生拇外翻,因此肯定也有其他的誘發因素。
遺傳是拇外翻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在青少年患者;許多研究中報道了拇外翻患者具有陽性的家族史。第一跖骨內翻,即第一跖骨在跖楔關節處內翻成角,也可能是拇外翻發病的易發因素之一,尤其在青少年拇外翻患者中的發生率很高。
拇外翻也常見於系統性關節病患者中,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滑膜炎造成了跖趾關節囊的破壞,導致拇外翻畸形。此外,扁平足,第一跖骨關系不協調,如第一跖骨頭呈圓球形,第一跖骨過長、過短。胫後肌腱止點變異,部分纖維擴展到拇收肌斜頭和拇展屈肌的腓側部分,從而增加了後二肌的聯合肌腱的收縮力,第1~2跖骨基底間有異常骨突等因素,在拇外翻發病中起一定作用。類風濕關節炎和神經肌肉疾病也可伴發拇外翻,青少年的拇外翻存在著家族性發病傾向。
發病機制
由於拇長伸肌、拇長屈肌和拇收肌緊張牽拉,拇趾沿其長軸外旋外翻趾甲向中線,並繼續加重。在內側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內側頭及其內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進而在外側的拇收肌與拇短屈肌外側頭攣縮,外側關節囊攣縮並增厚,拇趾向外半脫位,外側籽骨變大,移於第1、2跖骨頭之間,拇趾外翻推動第1跖骨內翻,使足橫弓加寬,至跖骨頭內側被鞋幫擠壓摩擦,發生拇囊炎,疼痛,進而第1跖骨頭變大,形成向內側突出的骨贅。由於拇收肌緊張勞損,足橫弓變平,第2、3跖骨頭向跖側端塌陷,負重、摩擦致該處皮膚增厚形成胼胝。拇趾向外翻、擠壓第2趾,占據2趾之位置,將2趾抬起與拇趾重疊,使2趾跖趾關節過伸,近端趾間關節屈曲,成為錘狀趾,突出於拇趾與第3趾背側,近端趾間關節背側受鞋面摩擦、擠壓,亦產生胼胝疼痛。
臨床表現
拇外翻常呈對稱性,拇趾的跖趾關節輕度半脫位,內側關節囊附著處因有牽拉,可有骨贅形成,第1跖骨頭的突出部分,因長期受鞋幫的摩擦,局部皮膚增厚,並可在該處皮下產生滑囊,如紅腫發炎,則成為拇滑囊炎,嚴重者拇趾的跖趾關節可產生骨關節炎,引起疼痛。第2、3跖骨頭跖面皮膚因負擔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側趾骨間關節處背側皮膚因與鞋幫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雞眼。
檢查
1、查體
站立位評價患者拇外翻程度、其他足趾畸形程度及足弓情況。於坐位時評價前足和後足的形態。拇趾評價包括第一跖趾關節活動度、腫脹程度、內側突起的突出程度和有無胼胝或疼痛性拇囊、足底面是否有局限性籽骨疼痛;其他足趾的評價包括是否有錘狀趾、跖趾關節不穩定或脫位及足底疼痛或胼胝
2、影像學
行負重位X線平片,並需要測量如下數據:
(1)拇外翻角第一跖骨和近節趾骨干中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值小於15°。
(2)跖骨間夾角第一、第二跖骨干中線之間的夾角,正常值小於9°。
(3)跖骨遠端關節面夾角(DMAA)第一跖骨頭關節面與第一跖骨長軸的交角:正常為跖骨頭關節面向外側傾斜小於10°。
(4)關節匹配度第一跖骨頭和近節趾骨的關節表面是否有半脫位,如果關節的兩側傾斜,關節是不匹配的。
(5)趾骨間夾角第一趾近節及遠節趾骨中線間的夾角,正常小於10°。
3、根據嚴重程度對拇外翻進行分類
(1)輕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小於30°,跖骨間夾角小於13°。關節常是匹配的,畸形可能由趾間拇外翻引起。
(2)中度拇外翻拇外翻角30°~40°,跖骨間夾角 13°~20°。跖趾關節常不匹配(半脫位),拇趾旋前並常對第二趾造成壓迫。
(3)重度拇外翻拇外翻角大於40°,跖骨間夾角20°或更大。拇趾旋前並常常重疊在第二趾之上或之下,跖趾關節不匹配。第二跖骨頭下時常有轉移性疼痛,可能有關節炎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