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經後骨質疏松症,發病年齡多在絕經後至70歲,主要見於女性,主要發病因素為雌激素缺乏。
營養師表示,老年性骨質疏松症,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女性略多於男性,松質骨與皮質骨同樣疏松,骨折部位多見於股骨,椎骨及尺桡骨,主要發病因素為年齡老化。
那麼,除了與年齡增長有關的原因外,還有什麼原因導致老年性骨質疏松症呢?
一、遺傳
峰骨量越高,其後發生骨質疏松症的危險性就越低。峰骨量的高低與遺傳因素有關。
1、種族:
高加索人與亞洲人的峰骨量較低,因而患骨質疏松症的危險性更大。
2、家族史:
年輕女性的骨密度與其父母的骨密度有顯著相關性。
3、維生素D
先天性缺乏常伴隨骨密度減低。
二、營養
1、蛋白質
高蛋白膳食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
膳食蛋白質攝入不足,會阻礙骨的形成。高蛋白攝入導致高鈣尿,持續的高鈣尿會引發負鈣平衡。
2、礦物質
(1)長期低鈣飲食是骨質疏松的危險因素之一。
適當攝入鈣質,可以增加骨密度,減少骨質疏松症發生的危險性。
攝入鈣的吸收率在兒童期為75%,在成人為30%~50%,在成人早期補充鈣質可以增加骨礦物質量。
(2)高磷飲食影響鈣的吸收。
我國居民大多是低鈣高磷飲食。
(3)高鈉飲食增加鈣的排出。
(4)銅和氟對骨的形成和礦化起重要作用。
3、維生素
(1)維生素D的缺乏是造成骨質疏松的因素之一。
(2)維生素K在骨形成和代謝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3)維生素C不足,會加重骨質疏松。
三、運動
運動能夠刺激骨改進循環,骨量的維持或骨肥大依賴於運動的類型,頻度與抗重力效果。
青春期的運動能夠增加骨礦物質量,但過度的運動不僅不能增加骨礦物質量,反而降低骨礦物質量,同時,運動必須規律,持之以恆,如果運動的強度或頻率降低,運動對骨的效應也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