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是很常見的骨科疾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骨丟失中骨重建處於負平衡,其機制一方面是由於破骨細胞的吸收增加;另一方面是由於成骨細胞功能的衰減導致骨量減少,這就是骨質疏松的細胞學基礎,引起中老年人骨質丟失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近年來研究認為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1) 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減少是導致骨質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絕經後雌激素水平下降,致使骨吸收增加已是公認的事實。同時雄激素亦是調節骨代謝重要激素之一。雄性激素具有促進蛋白合成作用,對骨基質的合成有促進作用。國內外均有報道中老年人骨礦物質丟失量與血清性激素含量呈負相關。 (2) 年齡增長鈣調節激素分泌失調致使骨代謝紊亂:人體有三種鈣調節激素,即降鈣素(CT)、甲狀旁腺激素(PTH)及1,25(OH)2D3。CT是由甲狀腺“C細胞”所分泌,可降低骨轉換,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形成。PTH使骨代謝活躍,促進骨吸收。1,25(OH)2D3促進鈣的吸收利用。老年人腎功能顯著下降,肌酐清除率降低,導致血磷升高,繼發性使PTH上升,骨吸收增加,骨鈣下降。老年人腎內1α羟化酶活性下降,使1,25(OH)2D3合成減少,腸鈣吸收下降,又反饋性PTH分泌上升。老年人“C細胞”功能衰退,CT分泌減少,骨形成下降。 (3) 老年人由於牙齒脫落及消化功能降低,骨納差,進良少,多有營養缺乏,致使蛋白質,鈣,磷、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攝入不足:研究表明,蛋白質攝入不足或過量都對鈣的平衡和骨鈣含量起負性調節作用,我國老年人膳食結構蛋白質過量者少見。我國習慣膳食屬低鈣食譜,鈣來源主要依靠谷類及蔬菜,老年人牙齒缺失較多,蔬菜、水果、瘦肉不易咀嚼,攝入量減少,呈現“負鈣平衡”,反饋性PTH分泌上升,動員骨鈣溶解,血鈣上升。血磷含量與年齡呈明顯負相關,老年人由於血磷降低,使Ca/P比值增大,導致成骨作用的降低。維生素K缺乏可影響骨鈣素的羧化,未羧化的骨鈣素的升高,可加速骨量丟失,易致骨折。 (4) 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運動減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症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機構負荷可以增加骨轉換率,刺激成骨細胞生物活性,增加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積累。長期堅持有規律的負重行走或跑步、爬樓梯,可以增加椎體的BMD,無論年齡老少,只要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及體內勞動,均可減少由於增齡而導致的民量丟失。老年人手術後或嚴重疾病如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尤其要避免長期絕對臥床,提倡早日下床活動。有人研究,若臥床一周腰椎骨礦信號降低0.9%,若骨礦含量減少30%時極易發生骨折。老年人行動不便,戶外運動及日照減少,使維生素D合成降低,60歲以上老年人血中25(OH)2D3的含量比20歲青年人下降30%,維生素D的養活可使腸道鈣磷的吸收下降,使骨形成及骨礦化降低。 (5) 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骨疏松症與維生素D受體(VDR)基因變異有密切關系:純合子BBAA基因型BMD降低。若對這部分高危人群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對預防原發性骨質疏松症具有重要意義。日本學者竹內靖博對老年骨質疏松症病因進行了研究,認為骨基質中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減少很可能是骨形成能力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