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基本X線表現是受累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間隙變窄,局限性骨質疏松和骨質侵蝕,晚期為關節半脫位或脫位、畸形、強直。
(1)手和腕:幾乎全部患者均有雙手和腕關節的侵蝕。骨皮質變薄,廣泛性骨質疏松,進而出現關節端的邊緣性骨質侵蝕,常見於第2、3掌指關節桡側和第3近端指間關節兩側,手腕關節可以發生特征性關節脫位畸形,手指關節可發生“鈕扣花”畸形、“天鵝頸”畸形、“之字形”畸形。腕關節間隙普遍狹窄,出現腕骨聚攏現象及骨質侵蝕或囊性變,晚期可以產生關節的纖維性或骨性強直。
(2)足:主要累及跖趾關節,趾間關節亦可受累。
(3)肘:表現為對稱性關節囊增厚,關節腔積液,關節周圍密度增高,有時可在軟組織影內發現密度略高的類風濕結節,關節間隙狹窄,特別是在肱桡關節處,可見關節面的囊性變和骨侵蝕,嚴重者可出現關節脫位和間隙消失。
(4)肩:肩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不規則骨硬化,關節面肱骨頭側以及肩鎖關節鎖骨端肩峰和喙鎖關節的骨質侵蝕。
(5)膝:早期出現關節囊增厚、關節腔積液進而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邊緣骨侵蝕,晚期可見關節屈曲或內外翻畸形。
(6)髋:早期髋關節承重面對稱性狹窄,股骨頭向內側移位,股骨頭、頸出現骨質侵蝕及囊性變,伴有骨質硬化增生,晚期關節間隙完全消失產生纖維性強直。
(7)脊柱:頸椎受累最為常見,以頸1、2最為明顯,常表現為寰樞椎半脫位和樞椎齒狀突骨質侵蝕。
人們多以手和腕做為檢測部位進行影像學評估,有多種方案,常用的有Steinbrocker方案,將X線表現分為4級。Ⅰ級:僅有骨質疏松,沒有侵蝕;Ⅱ級:骨質疏松,輕度軟骨及軟骨下骨侵蝕;Ⅲ級:骨質疏松加軟骨及骨侵蝕;Ⅳ級:Ⅲ級基礎上有關節強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