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病人由於出血及組織損傷帶來的腫痛,使體力消耗較大,體內組織蛋白質的破壞分解加速。若不給病人補充營養,則耗用自體的肌肉和脂肪,身體明顯消瘦,因此對於骨折病人,除積極進行必要的復位、固定與藥物治療外,還給予適當的飲食藥膳調理,使骨折能在較長的愈合期中順利復原,並可減輕臨床症狀。
骨折病人的食療要注意各種營養素的平衡,切忌偏食,要建立良好的飲食制度。骨折病人需要高蛋白、高熱量膳食,以修補破壞了的組織,如乳類、肉類、魚類、蛋類、豆類及硬果類。在骨骼的修復過程中,鈣、磷及維生素D、維生素A、維生素C都十分有益,可從乳類、雞蛋、貝殼類的蛤蜊、蝦皮、螃蟹以及動物肝髒、魚肝油、肉、禽及粗糧中選吃。 為了促進骨折愈合,骨折病人的飲食可以根據骨折愈合的早、中、晚三個階段,根據病情的發展,配以不同的食物,以促進血腫吸收或骨痂生成。 骨折早期(1~2周):受傷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時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行氣消散為主。中醫認為,瘀不去則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見,消腫散瘀為骨折愈合之首要原則。飲食原則上應以清淡為主,如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熱、油膩食品,尤不可過早食用肥膩滋補之品,如骨頭湯、肥雞、炖甲魚等,否則瘀血積滯,難以消散,會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長遲緩,影響日後關節功能的恢復。在此階段,食療還可選用三七、當歸各10克,肉鴿1只,共炖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天。 骨折中期(3~4周):瘀腫大部分吸收,此時治療原則以活血通絡、接骨續筋為主。飲食上由清淡轉為補充高營養,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髒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及蛋白質。食療可選用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2周。 骨折後期(5周以上):受傷5周以後,骨折部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此時為骨折後期,治療宜補,通過補益肝腎、氣血可促進更牢固的骨痂生成,通過舒筋活絡,使骨折部的鄰近關節能自由靈活運動,恢復往日的功能。飲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譜可再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炖甲魚等,能飲酒者可選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籐酒等。食療可用枸杞子、續斷各10克,骨碎補15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後間隔3~5天,共用3~4個療程。 另外,骨折的患者應忌盲目補充鈣質。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認為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但科學研究發現,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愈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這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面抑制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面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只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愈合。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