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推薦:骨折的急救措施有哪些?
臨床上骨折有幾種不同的移位方式:成角移位;側方移位;縮短移位;分離移位;旋轉移位五種方式。
治療骨折的原則:
(1)復位:將移位的骨折段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關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⑵固定:是將骨折維持在復位後的位置,使其在良好對位情況下達到牢固愈合。
⑶功能鍛煉:是在不影響固定的情況下,盡快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舒縮活動,減少肌肉萎縮、保持肌肉力量,防止骨質疏松、關節僵硬等並發症,並促進骨折愈合。
何謂骨折的功能復位?功能復位標准是什麼?
臨床上有時雖盡最大努力,骨折仍未能達到解剖復位,但愈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復位。
每一部位功能復位標准不盡一致,一般認為:骨折部的旋轉移位,分離移位必須完全矯正。
下肢骨折縮短移位在成人不超過1CM,兒童不超過2CM;長管骨橫形骨折 在骨干部端對位達到1/3,干酪端對位達到3/4以上,在幼兒向前或向後成角移位 因與關節活動方向相致,可在骨痂塑形期自行矯正,但在下肢,成人向前或向後成角移位不超過10度,兒童不超過15度,日後在骨痂塑形期也可自行矯正,向側方成角與關節活動方向垂直,日後不能自行矯正,必須完全復位。否則關節內外兩側在負重時所受壓力不均,日後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引起疼痛及關節畸形。
上肢骨折部位不同要求不同,肱骨干的輕度畸形,對功能影響不多,前臂雙骨折就要求對位對線都好,否則將影響前臂旋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