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科百科 >> 骨科用藥 >> 中成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常用藥物介紹

中成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常用藥物介紹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屬中醫學骨痺、頑痺、尪痺、歷節風等范疇。

  本病不同於一般的風寒濕痺,病變首先發生在關節滑膜,然後侵及關節軟骨、韌帶、肌腱以及全身結締組織。在病變的骨骱經筋產生瘀血、痰濕膠結在一起,難解難去,受累關節出現紅、腫、熱、痛,四肢小關節特別是掌指及近端指關節有晨僵、腫痛、梭形腫脹,甚至骨關節面侵蝕、融合,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消失,關節變形、強直等。黃昌老中醫在60余載的臨證經驗中,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獨到的見解。

  中成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以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性症狀為對稱性、多個周圍關節的慢性炎症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性、易反復發作。其病理為慢性滑膜炎。

  患者服用腰痛寧膠囊,每次5粒,每日一次,用黃酒兌少量溫開水送服,療程1個月。對照組采用針灸治療。針灸選穴:外膝眼、陽陵泉、血海、梁丘、足三裡、阿是穴,並配以辨症取穴。治療後10、20、30d時,治療組療效評分均明顯低於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療程結束後,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1)由此可知腰痛寧膠囊配合其他方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較好。

中成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常用藥物介紹

  類風濕關節炎常用藥物介紹

  一、非甾體類抗炎藥

  用於初發或輕症病例,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環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的自然過程。本類藥物因體內代謝途徑不同,彼此間可發生相互作用,因此不主張聯合應用,並應注意個體化。

  水楊酸制劑:能抗風濕,抗炎,解熱,止痛。劑量每日2~4克,如療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劑量,有時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飯後服用或與制酸劑同用,亦可用腸溶片以減輕胃腸道刺激。

  吲哚美辛:系一種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熱和鎮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換用本藥,常用劑量25毫克,每天2~3次,每日100毫克,以上時易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胃潰瘍、頭痛、眩暈、精神抑郁等。

  丙酸衍生物:是一類可以代替阿司匹林的藥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與阿司匹林相類似,療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劑量:布洛芬每天1.2~2.4克,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副作用有惡心、嘔吐、腹瀉、消化性潰瘍、胃腸道出血、頭痛及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易激怒等。

  滅酸類藥物:為鄰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仿。抗類酸每次250毫克,每日3~4次。氯滅酸每次200~400毫克,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腎功能損害、頭痛等。

  二、金制劑(含金鹽)

  目前公認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常用硫代蘋果酸金鈉。用法:第一周10毫克肌注,第二周25毫克。若無不良反應,以後每周50毫克。總量達300~700毫克時多數病人即開始見效,總量達600~1000毫克時病情可獲穩定改善。維持量每月50毫克。因停藥後有復發可能,國外有用維持用藥多年,甚至終身者。金制劑用藥愈早,效果愈著。金制劑的作用慢,3~6個月始見效,不宜與免疫抑制劑或細胞毒藥物並用。若治療過程中總量已達1000毫克,而病情無改善時,應停藥。口服金制劑效果與注射劑相似。副作用有大便次數增多、皮疹、口腔炎等,停藥後可恢復。

  口服金制劑金諾芬(Auranofin)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羟基化合物。劑量為6毫克每日一次,2~3月後開始見效。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副作用比注射劑輕,常見為腹瀉,但為一過性,緩解顯效率62.8%。

  三、青霉胺

  是一種含巯基的氨基酸藥物,治療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它能選擇性抑制某些免疫細胞使IgG及IgM減少。副作用有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蛋白尿、過敏性皮疹、食欲不振、視神經炎、肌無力、轉氨酶增高等。用法第一個月每天口服250毫克,第二個月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無明顯效果第三個月每次250毫克,每日三次。每次總劑量達750毫克為最大劑量。多數在3個月內臨床症狀改善,症狀改善後用小劑量維持,療程約一年。

  四、氯喹

  有一定抗風濕作用,但顯效甚慢,常6周至6個月才能達到最大療效。可作為水楊酸制劑或遞減皮質類固醇劑量時的輔助藥物。每次口服250~500毫克,每日2次。療程中常有較多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長期應用須注意視網膜的退行性變和視神經萎縮等。

  五、左旋咪唑

  可減輕疼痛,縮短關節僵硬的時間。劑量為第恢苊看?0毫克,每日1次,第二周每次50毫克,每日2次,第三周每次50毫克,每日3次。副作用有眩暈、惡心、過敏性皮疹、視力減退、嗜睡、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蛋白尿等。

  六、免疫抑制劑

  適用於其他藥物無效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停藥情況下或激素減量的患者常用的有硫唑嘌呤,每次50毫克,每日2~3次。環磷酰胺每次50毫克,每日2次。症狀或實驗室檢查有所改善後,逐漸減量。維持量為原治療量的1/2~2/3。連續用3~6個月。副作用有骨髓抑制、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肝髒毒性損害及消化道反應、脫發、閉經、出血性膀胱炎等。

  甲氨喋呤有免疫抑制與抗炎症作用,可降血沉,改善骨侵蝕,每周5~15毫克肌注或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副作用有厭食、惡心、嘔吐、口腔炎、脫發、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藥物性間質性肺炎與皮疹。該藥可能成為繼金鹽和青霉胺之後被選用的另一緩解性藥物。

  七、腎上腺皮質激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關節腫痛、控制炎症、消炎止痛作用迅速,但效果不持久,對病因和發病機理毫無影響。一旦停藥,短期內即復發,長期應用可導致嚴重副作用,因此不作為常規治療,僅限於嚴重血管炎引起關節外損害而影響器官功能者,如眼部並發症可能引起失明者,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心髒傳導阻滯者關節有持續性活動性滑膜炎可短期應用,或經NSAIDS、青霉胺等治療效果不好,症狀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可在原有藥物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皮質類固醇。如療效不著,可酌情增加。症狀控制後應逐步減量至最小維持量。

  醋酸氫代潑尼松混懸液可作局部關節腔內注射,適用於某些單個大關節頑固性病變,每次關節腔內注射25~50毫克,是一種適合關節內給藥的長效皮質類固醇,一次量為10毫克,膝關節為30毫克。

  八、雷公籐

  國內多年臨床應用和實驗研究證實有良好療效。有非甾類抗炎作用,又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改善症狀,使血沉和RF效價降低。雷公籐多甙每天60毫克,服用1~4周可出現臨床效果。副作用有女性月經不調及停經、男性精子數量減少、皮疹、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腹痛腹瀉等,停藥後可消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