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閉合復位決不動刀手術”,這是我國骨科創始人孟繼懋教授積極倡導並踐行的治療小兒骨折的理念。憑借這種理念,我們已使75%的骨折患兒采用保守治療恢復健康。這種閉合復位治療損傷少、痛苦小,收費只是手術治療的1/10,只是要求醫生有較高的醫術,他們要憑兩只手去感受骨折的對位對線,且往往要兩名以上醫生共同合作。
有時復位後,家長看了片子卻認為骨折端沒有“嚴絲合縫”,對治療不滿意。其實,只要“掛”上了,“鉤”緊了,就會自動嚴絲合縫地塑形。
這是因為兒童骨折有以下特點:
1.兒童骨骼應變塑形能力強,骨膜厚,骨折後往往一側骨膜保持連續性,粉碎性骨折與開放性骨折比成人要少。
2.兒童骨骼自然修復愈合能力很強,極少發生骨折不愈合。兒童骨折後骨不連絕大多數發生在切開復位、內固定應用不當,多是醫源性並發症。
3.兒童骨骼有很好的塑形能力,骨折後即使不能完全復位,在一定范圍內也可以通過生長發育調整恢復,不會影響功能。
盡量避免“手術復位”
兒童骨骺生長板是骨骼力學上的薄弱區,其強度明顯低於關節囊與韌帶的強度。所以,兒童骨骺損傷明顯多於關節囊韌帶損傷。骨骺損傷是兒童骨折特有的問題。因此,在不影響骨折愈合與骨骼功能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切開復位。只有涉及關節、骨骺生長板的骨折,才要求更為精確的復位;或者在骨折閉合復位失敗,復位後位置難以穩定的情況下,才需要進行手術切開復位。
小兒處在不斷生長發育的過程中,他們之所以可以長個兒,就是靠存在於骨頭切開復位,孩子的骨頭就再也長不了,會造成肢體縮短,比如一腿長一腿短,或造成骨關節成角畸形,即俗話說的骨頭接歪了。
骨折“塑形”決定功能恢復
兒童骨折修復也需要很長時間。兒童骨折愈合分為3個過程,即炎症期、修復期和塑形期。炎症期與修復期在3個月之內完成,而塑形期需要3~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夠完成。
骨折的塑形對於骨功能的恢復有重要意義。影響骨折塑形的因素有:病人的年齡、骨折的部位、骨折成角方向。年齡越小,骨折越靠近關節(骨的干骺端),塑形能力越強。對於一些兒童骨折,即使存在很大移位,只要保持良好的塑形,骨功能最終能夠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