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關於骨折 >> 跟骨骨折會有哪些並發症 跟骨骨折可用中醫療法

跟骨骨折會有哪些並發症 跟骨骨折可用中醫療法

  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瘀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的跟骨骨折。 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跟骨骨折要當心誘發這些並發症

  跟骨骨折的並發病症

  跟骨骨折的並發症較多,最常見的有:腫脹、張力性水疱、筋膜室綜合征、神經血管損傷、傷口裂開和感染、跟墊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關節炎等。其他還有跛行、跟腱攣縮、側方撞擊綜合征和腓腸神經炎等。

  跟骨骨折常合並嚴重軟組織腫脹及張力水疱。水疱通常發生在骨折後包括:傷足持續劇痛、腫脹嚴重、屈趾無力、伸趾疼痛、跖部感覺減退、出現張力水疱或淤斑等,足跟部嚴重的張力性腫脹為本綜合征確切的特征性表現。

  對跟骨內、外及表淺筋膜室應用壓力監測,如發現壓力達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髒舒張期達到10 ~30 mmHg時應作為手術切開的指征。

  此外還有: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見的後遺症,當跟骨限局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跖側皮質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病人常訴跗骨窦處疼,對確診者可行關節融合術。

  3、腓骨肌腱卡壓綜合征 表現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廣泛性壓痛及活動時疼痛,易被誤診為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行三關節融合術,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將增生造成卡壓的跟骨部分廣泛切除並松解肌腱,即可緩解症狀。

  4、屈趾肌腱粘連爪狀趾畸形 見於屈趾及屈姆肌腱,可行肌腱切斷或松解術。

  5、跟腱無力 因結節關節角減少,跟骨結節上移使跟腱相對松弛,行走時無力,呈跟足步態,可作跟骨截骨術矯正。

  6、跟後墊痛 跟墊結構破壞,脂肪組織營養不良,痛阈下降。

  7、神經嵌壓 胫後神經或腓腸神經的跖內、外側支受壓所致。

  8、足外翻畸形 跟骨體骨折後,其外側骨塊向外移位導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關節融合矯正,或作跟骨截骨術。

  9、跟骨感染 常因撬撥復位或切開復位所致,嚴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

跟骨骨折會有哪些並發症 跟骨骨折可用中醫療法

  跟骨骨折可用中醫療法

  一、治療方法:

  1、跟骨骨折無移位或移位不多又未影響跟骨結節角、未波及跟距關節面的及跟骨體增寬不明顯者,早期采用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中藥外敷,局部制動,扶拐不負重行走3~4周即可。

  2、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可作手法復位,夾板固定。

  3、手法復位不成功者,可作金針撥骨術,經皮穿針固定術。

  4、跟骨骨折後期,如疼痛較重,經非手術方法治療,症狀不減者,可酌情作跟距關節或三關節融合術。

  二、復位手法:整復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傷後24~48小時內進行,否則可能因局部腫脹嚴重或張力性水泡而使手法復位難以進行。

  1、不波及跟距關節面骨折:跟骨結節縱形骨折,若移位不大,可不整復。跟骨結節骨骺分離,骨折片明顯上移,若不整復,則日後跟骨底不平,影響行走和站立。整復時,仰臥位,屈膝90°。兩助手分別握住小腿及前足,並使足呈跖屈位。

  常規無菌操作下,用細鋼針穿過結節中部,上好牽引弓後,術者手拉牽引弓向後牽引,先松解骨折面的交鎖。然後向下牽拉直至骨折片復位為止。術後屈膝約30°,跖屈位長腿石膏管型固定4周,可將細鋼針包在石膏管內。4周後拔出鋼針,更換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跟骨結節橫形骨折,骨折塊小或折塊大而無移位者,不需整復,僅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足於跖屈位4周;如骨折塊較大,且向上傾斜移位時,則要復位。

  一法:患者仰臥,微屈膝,術者一手握足使成跖屈,另一手抱於跟後,拇及食指置於結節之上而掌根部托於跟後,同時用力相向擠壓而復位。

  二法:或助手使足跖屈,術者以二拇指在跟腱二側用力向下推擠跟骨結節之骨折塊而復位。載距突骨折而有移位時,僅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即可。

  2、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跟骨結節上移且結節關節角變小,跟骨體增寬,都必須整復。整復時平臥,屈膝90°。一助手握住小腿,另一助手握前足,呈極度跖屈,術者兩手交叉於足跟底部,用兩掌之魚際叩擠跟骨內外兩側,糾正跟骨體增寬,同時盡量向下牽拉以恢復正常之結節關節角,在叩擠跟骨體同時,可夾住跟骨體左右搖擺,以松解交鎖,直至骨擦音逐漸消失。

  若手法不滿意,可用跟骨夾(貝累氏夾)來糾正跟骨體增寬。在使用跟骨夾時,跟骨兩旁必須用軟棉墊或海綿保護皮膚。並注意不可過於旋緊,以防跟骨被擠碎。若結節關節角難以糾正,可參照跟骨結節骨骺分離的方法進行處理,用細鋼針牽引復位,但細鋼針應穿在結節的後上方。

  3、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波及跟距關節的骨折,處理一般與接近跟距關節面的骨折相同。關節面塌陷、粉碎者,如為老人,或移位不多,可不作復位,僅抬高患肢1~2周,用中藥外敷,5~6周後逐漸負重。對於關節面塌陷,粉碎而移位較多者,可用手掌叩擊足跟,盡量糾正跟骨體增寬,並盡可能糾正結節關節角。

  手法宜穩、細,在盡量搖晃足跟時,順帶用力向下,先糾正結節關節角,或先糾正跟骨體增寬,再糾正結節關節角。對於關節面塌陷嚴重而關節面不粉碎者,最好采用手術治療。

  三、固定方法:無移位骨折一般不作固定。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僅用石膏托固定患足於中立位4~6周。對於跟骨結節關節角有影響的骨折,可用夾板固定:跟骨兩側各置一棒形紙墊,用小腿兩側弧形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於跖屈位,小腿後側弓形板夾板作超踝關節固定,前面用一弓形夾板維持患足於跖屈位,小腿後側弓形板下端抵於跟骨結節之上緣,足底放一平足墊。

  一般固定6~8周。此種固定適用於跟骨結節橫形骨折、接近跟距關節骨折及波及跟距關節而未用鋼針固定者。如用鋼針固定,可采用長腿石膏靴屈膝、足跖屈,4周後去鋼針,改用短腿石膏靴再固定4周。

  四、練功活動:復位後即作膝及足趾屈伸活動。一般骨折,固定6~周,扶雙拐不負重行走,鍛煉足部活動。波及關節面骨折而關節面塌陷粉碎明顯者,2周後不負重下地活動,利用夾板固定期間的足部活動,通過關節的自行模造作用而恢復部分關節功能。

  五、藥物治療:按骨折三期用藥,早期加用利水祛風藥如木通、防風等以加速祛風消腫。解除外固定後加強熏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