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骨折 >> 骨折常識 >> 骨質疏松骨折的防治

骨質疏松骨折的防治

骨折為骨質疏松最為嚴重的並發症,主要為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遠端骨折。1990年,Cummings[1]等估計美國和北歐絕經後婦女髋部骨折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中有500人。我國上海秦惠敏等根據1325例老年骨折分析,50歲以下髋部骨折,每年每10萬人中女性24例,男性59例,而51歲以上女性增至198例,男性為118例。

髋部骨折因其對生活質量的嚴重影響和巨大的經濟開支而受到各國政府、社會和醫生的高度重視,大批的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而長期以來脊柱骨折卻被忽視。目前大量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脊柱骨折是預測骨折危險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論述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發生率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作為最重要的臨床指南--NOF及IOF均指出,除低骨密度外,椎體骨折是更多骨折發生的危險因素的關鍵。

美國Rochester地區1992年統計,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迅速增長,45歲以下的男女發病率不到0.2%,而85歲以上男性發病率為1.2%,婦女為1.3%,但實際發病率更高。根據X線照片統計,85歲以上的婦女脊柱骨折的發病率要超過50%,50歲以上的婦女終身有1-2次脊柱骨折者為25%。澳大利亞人群為20%,丹麥為20%,兩國基本一致,英國則為9%。

在男性中發病率也是較高的,婦女和男性比為2:1。上面是根據Rochester方法測定調查的結果,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測量方法,其結果仍存在較大差異。目前,我國尚無准確的調查。

盡管我們對脊椎骨折有了較多認識,但由於醫生缺乏這方面的培訓和經驗,仍有較多漏診發生。一項調查數據顯示,在23%的婦女住院病例中,其常規X線胸片檢查中發現有14%患者的脊柱有中度及嚴重骨質疏松性骨折改變,而放射科醫生只報告了其中的50%。

我國李晨等[2]在1994年1月-1995年1月,收治了176例老年腰背痛病例,年齡61-85 歲(平均72.4歲) ,門診首診誤診率為47.7%(84/176),誤診的84人入院後經X線檢查,其中82例有284個椎體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形,其中楔形改變195個椎體,魚尾椎體65個,扁平椎體24個。上述情況說明我們真正對椎體骨質疏松改變的臨床工作還沒有很好地進行,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北京陳京報告125例腰背痛及老年骨折病人中,均經脊柱X線正側片檢查,結果有56.25%發現一個以上椎體骨折。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臨床表現

腰背部疼痛

這是最常見的症狀,開始為活動或勞累後疼痛,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以腰痛為主,有時背部、腰骶、腰臀及股後均可出現疼痛,但多不超過膝關節。疼痛部位廣泛而不固定,此起彼伏,時重時輕。疼痛性質多為隱痛或酸痛,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效果甚微。真正骨質疏松引起的疼痛在腰背痛的原因中只占10%。骨質疏松症引起腰背痛的機理甚為復雜,一般認為疼痛並非骨質疏松所致,而是繼發脊柱結構改變所致。脊神經後支受到牽伸,引起脊神經後支性腰背疼痛,坐位時加重。

身高減低和駝背畸形

椎體主要為松質骨結構,骨質疏松的骨結構改變首先出現在松質骨,骨強度減弱,脆性增加。由於重力作用,可以多個椎體高度減低,導致身高高度降低。胸腰椎椎體亦可出現楔形改變而導致駝背畸形。身高的降低可由於多發骨折而發生,但不是唯一的。因為多發椎間盤的退變亦為出現身高的降低,故只有降低4cm以上才有意義。

椎體壓縮性骨折的特點  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較大外力作用即可發生;絕經期婦女多見,60~70歲發病離最高,可發生在一個或多個椎體;主要發生在胸腰椎;骨折首先表現為椎體水平骨小梁減少,椎體前緣皮質厚度減低,終板厚度改變,呈雙凹形或楔形改變。

X線片評估方法

目前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通過X線片進行評估,因此,獲得標准X線片是非常重要的。X線片的質量主要決定於以下三個方面:1、機器的性質及膠片的質量;2、照相技術員的水平;3、病人的正確體位。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分類方法很多,現介紹Genant半定量法。

Genant半定量法:椎體變形並非均由骨折所致,而椎體骨折則一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體變形。Genant[4]采用肉眼觀察X線片而不需測量椎體高度的半定量法,此法較為簡便、實用。

標准側位X線片上,如T4-L4椎體的形態及大小正常,則為0級(正常);椎體高度降低26%-40%和椎體投影面積降低10%-20%,為Ⅰ級(輕度變形或Ⅰ度骨折);椎體高度降低26%-40%和椎體投影面積降低21%-40%,為2級(中度變形或Ⅱ度骨折);椎體高度和椎體投影面積降低大於40%,為3級(嚴重變形或Ⅲ度骨折)。0.5級稱為"邊界線",即椎體輕微變形,但沒有達到Ⅰ度骨折的診斷標准。

提出0.5級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脊椎畸形的重視,即使是最輕微的變形。脊椎骨折的數目和骨密度值綜合考慮可以預測再次脊椎骨折的危險性,而骨折變形的嚴重程度是預測非脊椎骨折危險的最可靠指標。Ⅲ度脊椎骨折的婦女再次發生骨折的危險性最大。多個椎體變形則意味著藥物治療的開始。

脊柱骨折與再骨折的關系  

骨量減少是骨質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骨密度檢查是一項重要的預測骨折的檢查。骨折在近幾年被作為預測再次骨折的獨立危險因素,它反映了患者骨結構的退變和骨強度的下降。脊柱骨折的出現,是預測再次骨折發生的最重要指標[5,6]。

脊柱骨折是最為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之一,同時又是發生再次骨折的重要預測指南。脊柱骨折作為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已被很多學者所采用,及時發現脊柱骨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該骨折的存在說明骨微結構的改變及強度的降低,脆性的增加,對預測再次發生骨折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脊柱的多發骨折及非脊柱的骨折)。

Gamero等指出,如骨密度低下則骨折的發生率將增加2.7倍,如有1次脊柱骨折發生,其髋部骨折發生率較沒有脊柱骨折者增加2倍,再次脊柱骨折發生率增加5倍,1年內將有20%的病人發生再次骨折。某些調查指出,骨密度降低如同時伴有兩個以上的椎體骨折,則再次骨折的危險性比沒有骨折的病人(圖1)將增加75倍。

在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有脊柱骨折的患者比沒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在隨後的1年中再次發生脊柱骨折的幾率增加3-4倍,非脊柱骨折危險也增加1倍以上。以上發現說明在預測再次骨折發生的危險性時,結合骨密度降低和有無脊柱骨折,將更有價值。 

脊柱骨折對藥物療效的評價,是近年來發展的學科

骨質疏松的主要危害在於它造成的骨折。因此,治療骨質疏松的目的除了緩解疼痛或增加骨量外,最重要的是要防止骨折的發生。骨密度的變化可以作為評價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效果的指標之一,它更多的是代表骨的礦化程度,而椎骨骨折則作為另一個評價骨質疏松藥物治療效果的指標,它更多的是代表骨強度。

因此,在藥物療效的評估上,也需將兩者結合,才能更為准確。研究發現,婦女在絕經後的最初幾年中,單獨補充鈣不能降低脊柱骨折的發生率;而對於絕經5年以上的婦女,持續補充鈣劑可以降低脊柱壓縮性骨折的發生率,說明絕經後初期的骨質疏松患者,需聯合補充鈣劑和其他藥物。

WHI(Women and Health institude, 2002)發表了雌激素替代療法(HRT)預防絕經後婦女骨折的研究數據[7],16 000名平均年齡為63.3歲的婦女接受了0.625mg雌激素和2.5mg黃體酮治療,與安慰劑治療組比較,骨折危險性降低34%,脊柱骨折危險性降低34%。    因此,雌孕激素既可以增加骨密度,又能減少脊柱骨質疏松性骨折。Miller等[8]采用依替膦酸鈉治療骨質疏松1年的研究顯示,脊柱BMD增加8%,髋部增加1%-2%,脊椎BMD降低和有脊柱骨折病史等高危因素病人的脊椎骨折發生率降低。阿侖膦酸鈉起效快,降低骨轉換,增加骨密度,強化骨骼細微結構。

因此,在結構水平上改善骨強度,能夠及早和更大程度地減少椎骨和非椎骨骨折。有研究顯示使用阿侖膦酸鈉治療開始兩年每日5mg,第3、4年每日10mg。治療3年後BMD僅增加4%-8%,但對於至少有一次脊柱骨折的患者新脊柱骨折、髋部骨折和腕骨骨折的發生率下降28%;對無脊柱骨折的骨量減少患者,骨折危險性降低14%。

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是骨質疏松的治療,大致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和骨形成促進劑。

物理和康復治療:物理治療包括人工紫外線治療和日光浴治療法,通過促進體內活化維生素D3生成,達到促進骨礦化的目的。對已有脊柱骨折的病人進行康復治療時,必須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通過肌肉活動時產生對骨的壓力,刺激骨的形成,防止畸形的加重。

經皮椎體成型術(vertebroplasty和kyphoplasty):經皮椎體成型最早由法國醫生Galibert 將骨水泥注射至病損椎體治療椎體血管瘤,取得成功後擴大至椎體腫瘤、骨髓瘤等疾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