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為什麼容易發生栳骨遠端骨折、脊柱骨折,尤其是髋部股骨近端骨折?
目前,國際上對骨質疏松症的診斷都是依賴於骨量的檢測和評定,尚未包括決定骨質量的骨結構和反映骨丟失的骨轉換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骨質疏松症的臨床防治。為了從人體活檢的最佳部位髂骨進行檢測,並且做到微創傷,科研人員在衛生部科學研究基金的幫助下,經過了3年多的摸索,首先自行設計了方便、安全、能滿意地應用於臨床的“微創骨組織活檢器”,可以滿足骨質疏松症患者定性和定量的診斷需求。
在對骨質疏松症患者髂骨組織進行了形態計量學觀察和分析後,科研人員在國內外首次將骨質疏松症骨結構和骨轉換分為3個類型;分別為DDD型:骨量明顯減少、骨結構明顯退變、骨轉換相對較低;NDI型:骨量無明顯減少或者輕度減少,骨小梁連續性差、骨轉換增高;MMD型:骨量中度減少、骨小梁連續性尚好、骨轉換降低。研究發現,在老年性髂部骨折患者中已有部分為骨軟化症患者,這是血生化、骨量等常規檢查難以鑒別的。研究同時發現,絕經後25年以上的女性髋部骨折者的骨轉換為高轉換型;骨小梁連續性顯著下降而非骨量降低,是部分骨轉換增高的絕經後女性髋部骨折的重要原因。另外,科研人員還發現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骨組織微量元素鈣、鎂、銅等明顯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