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強,關節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然而,不少老年人都把骨關節炎和風濕、骨質增生畫上了等號,結果上了不少江湖游醫的當。
骨關節炎是“假風濕”
這幾天秋風乍起,涼風襲來,不少老年人的關節又成了靈敏的“天氣預報”。民間說起這種與天氣聯系緊密的症狀,馬上就會認為是“風濕”。其實不然,骨關節炎患者也有“風濕”症狀,但是經過風濕生化檢查卻未見異常,這樣按照“風濕”治療自然不會有任何效果。
因為“風濕”與骨關節炎的致病原因完全不同,所謂“風濕”類疾病是由於人體的免疫力降低而導致風濕病原體入侵造成;而骨關節炎的病因則主要是由於人體關節周邊血管老化,循環不足,造成關節軟骨營養缺乏,最終產生退行性病變,因此,多見於中老年人,特別是更年期後的女性。女性發病年齡比男性更早,發病率遠高於男性。
“骨質增生”根本不用治
很多骨關節炎患者都是中老年人,就診經X線檢查時往往都會發現患處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現象,因而憂心忡忡,四處尋找醫生治療“骨質增生”。市面上總是看到不少專治“骨質增生專家”,其實全都是騙人的游醫。在骨科上骨質增生根本不用治,所以大醫院裡從來沒有什麼“骨質增生專科”。
在醫學上,骨質增生實際是一種生理現象,是客觀形成的。當病人處於初步症狀“起步痛”時,即骨關節無法滿足行走起步所需的運動量時,就需要啟動旁邊的結締組織和筋肉組織,這些組織會彈開以幫助關節活動。撐一段時間後這些組織也無力了,患者就會出現下一症狀“活動痛”,也就是骨關節和組織都無法滿足行走較長時間的運動量,此時關節就需內翻用力,導致外側關節加大牽拉程度,附在骨關節表面的筋膜組織附著點在反復的牽拉作用下形成血腫,繼而刺激骨頭表面骨膜組織的成骨細胞,最終就長出額外的“骨刺”來,如此便形成了“骨質增生”現象。
嚴格來說,這種“骨質增生”不是壞事,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使關節和肌力達到相對的平衡,如果此時注意治療關節炎,不再刺激它越長越大,就不會產生負面症狀,因此我們認為一般不需要治療。除非當骨質增生發展到壓迫重要組織,產生“骨質增生症”時,才需要用治療手段來解決,但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骨關節炎久治難愈有原因
很多骨關節炎患者都經過了不少折騰而萬分痛苦的,他們最大的不解就是為什麼骨關節炎總是久治難愈?這與臨床上大都沒有真正了解該病病理有關。骨關節炎是由於血管老化而使關節軟骨產生退行性病變形成,但目前臨床上多使用口服、靜脈、外用等治療手段。這些手段的給藥途徑都要通過血液運行來實現,然而關節軟骨本身就“無血可運”,它的一切營養來源依賴關節液,而關節周邊的血管又為微小血管,能滲透到關節腔的藥物極少,因此以血液循環為載體的給藥途徑必定療效欠佳。關節炎對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低,這正是骨關節炎給人落下“無醫可治”印象的原因。
其實,目前非手術治療不管用什麼辦法都對關節軟骨退變無能為力,只有適當的活動、合理的維護才可以使其發生逆轉。
關節炎患者在發病期宜進行不負重運動,如游泳等水中運動和坐臥位運動,不要采取站姿或持物運動。以下介紹一種頗有特色的臥姿運動:
五點式:平躺,雙手肘關節成90度撐床+頭+腳成“五點式”著床,腰部往上拱動,保持一定的頻率,次數看各人承受能力而定。
四點式:“五點式”進行一段時間後,可嘗試頭部也懸空,從而成“四點式”著床,同樣做拱腰動作。
三點式:“四點式”進行一段時間後,嘗試雙手懸空,以頭與雙腳成“三點式”著床,同樣做拱腰動作。
一點式:身體朝下趴著,僅用肚子中心點著床,從而成“一點式”,雙手雙腳盡量向上伸展,成“飛魚”形狀。
注:以上步驟從易到難,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