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椎間盤老化以後,彈性降低,在某種因素下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被擠壓出來,壓迫刺激周圍神經根血管,而出現痛麻等症,發病時腰部呈撕裂樣劇痛,曲膝臥床休息後疼痛減輕,活動或咳嗽,噴嚏,均可是疼痛加劇,並沿坐骨神經走行路線向腿部放射,明顯受限病程較長的患者,下肢有放射痛合並麻木。患者中有85%病例可引起坐骨神經痛。本病突出的原因主要是椎間盤退變,一般在20歲以後,椎間盤開始退化,水分丟失,纖維環韌帶彈性逐漸減低本身椎間盤組織缺乏血液供應,修復能力差,加上負重大,活動多,遇到外傷,積累性勞損,造成纖維環破裂。長期腰肌勞損,肌肉和韌帶萎縮,緊張性增強,使椎間盤的內壓增大,也是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重要原因。中醫認為本病主要是肝腎虛損,氣滯血瘀,筋傷骨錯,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瘴阻經絡而發病。
腰椎骨質增生症,即腰椎骨質發生退變,是關節、椎體邊緣發生異常增生而形成的諸如疼痛等症狀。如果在查體時發現腰椎有骨質增生,但沒有任何臨床症狀,此種情況只能稱之為骨質增生,而不能叫骨質增生症。
本病病人96%以上為60歲以上老人,男多於女,重體力勞動者多於輕體力勞動者,目前30歲左右也時有發生。一般分椎體邊緣增生及關節突關節邊緣增生兩種。
1.椎體邊緣增生
分三型:
(1)離盤型:增生多較小,呈尖樣,偏離椎體,患者年齡一般較輕,椎間盤功能正常。其形成的原因是由於日常生活勞動中脊柱屈曲較多,間盤前部及受累椎體前上角受壓較大,前縱韌帶自椎體邊緣被輕度掀起,長時間反復刺激形成較小骨質增生即骨刺。
(2)間盤型:即骨刺面向間盤,多由相鄰椎體相對生長,患者年齡較大,間盤有不同程度變窄,骨刺呈爪狀,對稱爪稱骨唇。
(3)平行型:骨刺橫行,較長,尖端既不向盤也不遠離盤。
2.脊柱關節突關節邊緣增生
由於關節突是可活動的滑膜關節,可發生慢性勞損,如伴有椎間隙狹窄時,腰椎運動力學發生不平衡,故產生了增生。
臨床特點:
(1)晨起有腰痛,活動後疼痛減輕。
(2)活動或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
(3)腰部酸脹,希望兒孫輩用拳頭叩擊。
(4)單純骨質增生,不發生坐骨神經痛。如因增生致椎管狹窄可有坐骨神經痛及間歇性跛行。
(5)腰椎X光片可顯示不同程度骨質增生。
防治及預後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臥硬板床;口服消炎止痛藥物,外用活血膏等;針炙,理療;神經阻滯,小針刀松解;嚴重影響功能者如腰椎管狹窄症行手術切開減壓術。預後良好。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常見病,按目前的醫療條件和水平,此病的診斷已並非難事,有效的治療方法亦很多,甚至在鎮級醫院也可實施手術治療。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與治療出現了頗多的誤區,也有人提出“腰椎間盤突出手術‘下鄉’是喜還是憂?”的問題。現就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症診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作一討論。
1對臨床症狀、體征的認識
患者主訴慢性腰腿痛時,如醫生不進一步詳細了解病情,只想到腰椎間盤突出症,極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臨床經驗告訴我們,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關鍵是症狀與體征的獨特表現。
1.1發病年齡
腰椎間盤突出症好發於青壯年,尤以30~40歲為多,如果超過50歲,甚至60歲,除非以往常有腰腿痛,否則診斷應當謹慎,考慮的范圍應當更廣些。
1.2痛的部位
絕大多數病人有腰痛伴單側或雙側下肢至膝以下的放射痛、麻木,少數L3~4突出病人為腰痛伴大腿前方放射痛,但如果僅腰痛無腿痛或僅伴臀部或大腿後方痛者,則多不屬此症;僅腿痛無腰痛,也可能是間盤突出症。然而,其它病變如腫瘤、炎症波及神經根也有腰腿痛,卻不是椎間盤突出症。
1.3痛的性質
除了少數椎間盤破裂、髓核脫出或游離於椎管並有粘連時,其腰腿痛可為持續性外,大多數病人是間歇性痛。因此,對持續性痛者應首先排除炎症、結核或腫瘤等。
1.4痛的程度
多數病人的疼痛可以忍受或口服消炎止痛藥後可緩解。對疼痛時間長達1周以上,難以緩解者診斷該症應謹慎。
1.5痛的規律
大多數病人的疼痛有規律性,活動時痛加重,靜止時減輕;翻身、站立時加重,臥床減輕;下午比上午重,白晝比晚間重;咳嗽及大小便腹內壓增加時痛加重。
1.6痛的發作
腰腿痛病史多較長,數周、數月或數年,反復發作,時重時輕,而對於長時間疼痛不減輕或是進行性加重的病人則應考慮其它疾病,特別是腰椎骨腫瘤。
1.7腰部外形及活動度
多數表現為平腰或伴側彎,以減輕突出的椎間盤髓核對神經根的壓力或張力,故腰椎活動時多以某一方向受限為主。如腰椎各個方向活動受限及疼痛者,則應考慮急性腰扭傷、腰椎結核、強直性脊柱炎、腫瘤等;如站立位腰前凸增加、腰椎有階梯樣凹陷畸形者,為峽部裂並滑脫。
1.8直腿抬高試驗
95%病人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急性腰扭傷、強直性脊柱炎、腰骶椎腫瘤、骶髂關節和髋關節病變等也可陽性。加強試驗是區分真假根性坐骨神經痛的有效辦法。相反,直腿抬高試驗陰性則大多數不屬此症;但L3~4以上或輕度中央型,或極外側型,或神經根長期受壓萎縮,或椎管腔寬大的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症也可為陰性表現,應注意鑒別。
1.9肌肉萎縮
神經根受壓時間較長,可出現下肢局限性肌肉萎縮,一般都與間盤突出的水平相對應,如L3~4突出引起股四頭肌、L4~5突出引起伸長肌萎縮,巨大的中央型突出或脫出可致馬尾神經損害引起小腿前外側肌群萎縮或足下垂,但如出現普遍性的肌肉萎縮則不一定是椎間盤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