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腰痛伴腿痛’95%是腰椎間盤突出症,但是腰腿痛在診治上還比較混亂,錯誤屢見,容易被誤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外科教授李佛保近日在廣東省保健協會舉辦的嶺南健康大講堂上指出,“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從症狀、體征、影像三方面相結合綜合判斷,缺一不可。不過,目前有一些游醫動機不良,甚至一些廣告也會誤導人,結果一些人上當受騙,花了錢非但病沒有治好,還導致合並症增多。”
1診斷
症狀體征影像缺一不可
腰腿痛常見原因之一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這個病幾乎占了骨科門診量的1/3還多,治療方法也是數不勝數。但是,總體上看,這個疾病在診治還是很混亂。李佛保說,我們發現對於腰腿痛,同一病人,不同醫生,診斷不同;同一診斷,不同醫生,治療不同;同一病種、相同方法,也效果不同。那麼,在出現腰腿痛時,什麼情況下才考慮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呢?李佛保說,一般在診斷上,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內容—症狀、體征、影像學,即“以症狀思病變、以體征尋病根、以影像求證實、有矛盾逐一辯”。
症狀—疼痛的部位及發作特點
“腰痛伴腿痛”95%是腰椎間盤突出,而“腰痛腿不痛”則多數不是。李佛保說,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是間斷性的,時好時壞,有時是幾周、幾個月。如果是持續性疼痛,長時間加重,則多數可能是粘連、炎症,甚至也可能是腫瘤。
在疼痛的發作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規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程度在活動時大於靜止,站立時大於躺臥,白天大於晚上,平臥大於側臥。如果疼痛發作的規律與之相反,那麼就要小心這不是腰椎間盤突出!
體征—彎腰疼痛嚴重
腰椎間盤突出症發作時,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受限,急性期尤為明顯,有的動都不能動,其中以向前彎腰時疼痛最為明顯,因為彎腰時可進一步促使髓核向後移位,並增加對受壓神經根的牽拉而疼痛加劇。
李佛保指出,在做鑒別診斷時,還可以做一個直腿抬高試驗,即讓患者仰臥,伸膝,被動抬高患肢。正常人神經根有4mm滑動度,下肢抬高到60°-70°開始會感到腘窩不適。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神經根受壓或粘連使滑動度減少或消失,抬高在60°以內即可出現坐骨神經痛,這就被稱為“直腿抬高試驗陽性”。這個試驗做出來呈陽性的話,則95%的可能性為間盤突出症。
另外,還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即跪於椅上觸拿地上的物品,如果拿不到,也是間椎間盤突出症。這是因為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動受限,以前屈受限最明顯,這是因為前屈位時加重髓核向後移位,增加了對神經根的壓迫。
影像學檢查—
X線片不能缺,MR准確率最高
雖然通過病史、症狀及體征可做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但仍需要做X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以排除腫瘤、結核等其他疾病。李佛保說,X線片不能直接反映是否存在椎間盤突出,但X線片上有時可見椎間隙變窄、椎體邊緣增生等退行性改變,是一種間接的提示,X線片可顯示腫瘤、結核等其他異常情況,因而這一檢查不能缺,是必需的。
另外,CT片有30%的假陽性的出現,因而不算特別准確。目前,對腰椎間盤突出最有效的檢查手段是MRI,准確率達到了90%。值得注意是,僅有CT、MRI表現而無臨床表現者,則不應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2治療
八成病人不開刀也會好的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多,有保守治療也有開刀手術治療。如何選擇保守還是手術呢?李佛保說,這一定要綜合分析,像病人的年齡、職業、病程、症狀、體征、經濟能力等都應是醫生考慮的因素。
一般來說,80%的病人可以不開刀也會好的,像纖維環未破、年紀輕的、病史短的、突出小的的病人,突出間盤可以凹回去。另外,間盤突出不回復,但可能好轉,因為突出間盤可以干枯,疼痛也會消失。
在此期間,臥床休息、做牽引、推拿按摩等保守治療,可以明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椎間盤內壓力,相當一部分病人的炎症消失,疼痛都能逐漸緩解。但是,當保守治療3個月以上,腰腿痛症狀無明顯緩解,影響休息及睡眠,神經損害明顯,肌肉力量明顯減弱者,比如出現足下垂,則應盡早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