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些年來,骨質增生這種疾病的發病幾率在逐年的上升,人們對於這種疾病的治療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視,雖然說現在醫學越來越多,但是患者要想能夠達到想要的治療效果,還是要對這種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些骨質增生的新型治療方法吧!
一、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也稱理療:藥物離子主要經皮膚汗腺導管口毛孔進入皮內或經粘膜、上皮細胞間隙進入粘膜組織,其生理治療作用除電流作用外,主要由導入藥物離子的藥理特性決定,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充分發揮了藥物的作用,但因導入藥物為液體,易揮發,藥效不持久,限制了該方法的治療效果。
二、紫外線療法:其治療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殺菌作用;(2)消炎作用;(3)止痛作用;(4)促進傷口愈合作用;(5)脫敏作用;(6)促進維生素D3的形成;(7)調解機體免疫功能等。
三、按摩與牽引:按摩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起到消炎止痛用作;牽引可減輕骨刺對局部神經、組織的壓迫而起到暫時緩解疼痛的作用。適用於頸、腰椎骨質增生症。按摩與牽引完全靠外力的作用,只對局部進行治療卻忽視了對人體內整體地調節,因此,只能起到暫時的止痛作用,而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四、針灸:針灸可通經活血並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腫和炎症,但對骨質增生來說,針灸只能起輔助作用。
五、西藥治療:目前西醫對本症尚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常采用對症處理,如疼痛時可服一些解熱鎮痛的藥;麻木者可選用B族維生素類藥物;關節腫脹有積液者可給予局部抽取積液或局部封閉等療法。但實踐證明這些治療方法均不理想,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病情易復發。
六、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不是骨質增生的首選療法。當選用保守治療無效且病情較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七、中醫中藥治療:由於本症屬於多發病、常見病,而西藥又無較理想治療方法,所以近年來國內大量運用中醫中藥治療本症,方法各異,豐富多彩,取得了很大進展。療法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屬於內治法,即內服湯藥、丸藥、散劑、酒劑等;另一類屬於外治法,即膏貼、酒類外搽劑、熏洗、外敷等法。不論內治、外治都有一定療法,但見效較慢,需要一定的時間。
原因
1、 原發性骨關節病是由於年齡增長、長期勞累,導致骨關節退行性改變、韌帶松弛,肌肉力量下降,關節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關節的周圍形成骨刺,從而引起關節炎。
2、 繼發性骨關節病多因關節創傷、發育畸形等導致關節面不平、受力不均而引起本病。
3、職業: 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繡、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等,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
4、種族遺傳因素: 英國人骨質增生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 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髋、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研究顯示,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髋、膝關節。
6、姿勢不良: 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 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征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8、增齡: 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
9、性別:資料顯示,50歲以前女性骨質增生的發病率比男性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如果能夠了解了導致人們患上骨質疏松症的原因,大家也可以幫助自己對這東西給自己留下的預防方案以上就是專家為我們總結的最為常見的因素,希望大家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注重對自己身體的保養,避免姿勢不良,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以便能夠避免自己患上骨質增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