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令人擔心和恐懼的事物,一些人會感到眩暈,人們戲稱為“嚇暈了”。研究表明,這種眩暈事出有因,可能是精神紊亂、心理恐慌的征兆,也可能是由於頸椎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美尼爾氏病造成,並常在某些特定場景出現,過橋、開車、坐飛機、爬樓梯、甚至排隊或開會時誘發。專家表示,30—40歲的人經常“犯暈”,春節將至,健康專家建議經常“犯暈”的有車一族,開車回家與親人團聚時,一定要嚴防眩暈症“偷襲”。
“偷襲”假想敵1:頸椎病
據專家介紹,頸椎病臨床表現為眩暈,診斷標准有三——椎間盤和椎間關節退行性病變;出現鄰近組織和結構受累,包括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和交感神經受累;與上述病理學改變一致的臨床表現。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頸椎病一般分為脊髓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四型。前兩者是不會引起眩暈的。而椎動脈型只有當椎間盤完全向側方突出時才可能壓迫椎動脈,這種情況導致供血不足的情況很少見。
還有人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可由橫突孔的骨刺造成,但實際上臨床常見腦血管造影一側椎動脈受壓、狹窄或閉塞,而病人大多無眩暈等症狀,因為還有對側椎動脈供血,以及腦底動脈環的代償。因此只有當轉頸時經顱多普勒顯示基底動脈或大腦後動脈的血流速度顯著下降時眩暈才會出現。交感神經位於椎間盤前方,椎間盤向前突出直接壓迫的可能性很小。而對於交感型頸椎病診斷比較困難,缺乏特異性檢查,臨床多見於由於椎體不穩,尤其當頭部前屈或後仰時更為明顯。因此,對於這類患者,過屈過伸位頸椎X線檢查特別重要。
“偷襲”假想敵2: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據有關資料顯示,眩暈在門診常見症狀中排第三位;眩暈症占內科急診的5%,占耳鼻喉科門診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中,50%—60%有眩暈症,該病占老年門診的81%—91%;其中,神經科和急診科就診的患者病因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最為常見。
對於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症的治療,西醫主要用鎮靜止吐、擴張血管藥物以對症處理為主。中醫治療眩暈症主要是辨證分型施治,專方、專藥多局限於以滋補肝腎,益氣養陰之法進行組方治療。專家提醒,平時一定要注意多 鍛 煉 身體,長期固定坐姿者,連續工作時間不宜超過2小時,其間可起身做做廣播體操,好好放松放松,以減輕疲勞。
“偷襲”假想敵3:美尼爾氏病
美尼爾氏病並不是僅有眩暈,臨床有典型三聯症狀:發作性眩暈;波動性、漸進性、感音性的聽力減退;耳鳴。眩暈常突然發作,患者往往閉目臥床,不敢翻身,也不敢轉動頭部,唯恐加重症狀。眩暈發作很少短於10分鐘,多則幾小時或1—2天逐漸減輕或緩解。發病年齡20—60歲多見,常多次發作。發作隨耳聾的進展而減少,直至耳聾。發作時伴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植物神經症狀。
眩暈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其中周圍性眩暈占85%,中樞性眩暈占15%。從臨床實際來看,周圍性眩暈中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占50%還要多,美尼爾氏病不到10%。由於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多為自限性疾病,數天至數月後漸愈,因此有人按上述三種疾病治療輸液10—15天也會好轉或痊愈,但這僅僅是巧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