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頸椎病 >> 頸椎病治療 >> 寰樞椎脫位外科治療進展

寰樞椎脫位外科治療進展

  寰樞椎(C1-2)脫位並不是獨立的臨床疾病,而是某些疾病或損傷的一種病理形態。一旦發生C1-2脫位,很容易引起高位頸脊髓損傷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造成四肢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多數病例需要外科治療,並把解除脊髓壓迫,矯正脫位,穩定C1-2作為手術治療的目標。

  從外科治療的角度看,可將C1-2脫位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可復性C1-2脫位,相對比較容易復位,或經顱骨牽引可達到復位;二為不可復性C1-2脫位,多數為C1向前脫位,或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轉移位,因為病史較長,達數月以至數年之久,C1-2間腹側軟組織攣縮、瘢痕增生,甚至側塊骨結構變形,顱骨牽引不能達到復位目的。

  可復性C1-2脫位

  對可復性C1-2脫位,外科治療的原則即復位、固定(內固定或外固定)並植骨融合。這一原則已經歷了半個世紀,並沒有太多變化。然而,近二十多年來,內固定方法與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內固定方法種類繁多,安全性與內固定生物力學合理性也有顯著進步。

  19世紀40年代,Gallie C1-2融合術受到重視。該技術從後方顯露C1與C2後弓,在後弓之間放入植骨塊,用鋼絲經椎管繞過C1、C2後弓與植骨塊,並將其固定,稱為C1-2後弓鋼絲固定融合術,此後經Brooks-Genkins等對該方法進行了改進。19世紀80年代以前被廣泛采用。文獻報告表明,該方法融合率在50%~90%左右。力學測試表明,該方法固定強度較差,尤其抗旋轉強度更低,加之手術操作難度較大,容易引發脊髓損傷。

  19世紀80年代以後,先後出現Halifax椎板夾與Apofix等內固定方法。此類技術用金屬鉤,分別由C1椎弓上緣與C2椎板下緣置鉤,其間用金屬桿連接,達到固定目的。該方法用金屬鉤取替了以往鋼絲固定,手術操作簡便,損傷脊髓的危險性也降低了,然而固定強度並沒有得到改善。

  19世紀80年代後期至今,先後出現了多種新型的內固定方法與技術,其中包括:後路側塊螺釘固定術(即Magerl手術),後路側塊螺釘鋼板固定術,前路經樞椎體側塊螺釘固定術以及經C1-2鋼板螺釘固定術。這些新技術有各自適應證與優缺點,它們的固定強度顯著優於以往的方法。

  不可復性C1-2脫位

  不可復性C1-2脫位造成高位脊髓腹側受壓與上頸椎後凸畸形,傳統的外科治療方法為經口咽減壓,經後路枕頸固定與植骨。這種方法雖然可以使多數病例的脊髓功能得到改善,頸枕獲得穩定,但是嚴重的手術並發症較多,而且不能改善上頸椎畸形。

  經口腔松解,牽引復位,後路側塊鋼板螺釘內固定,或頸枕鋼板螺釘固定,近幾年開始用於臨床。這種方法通過復位達到脊髓腹側減壓與糾正上頸椎後凸畸形。初步臨床報告表明,該方法手術操作簡便、安全,並獲得滿意效果。與傳統方法相比,應當說,該方法在治療概念上都有突破。有人報告,對復位困難的病例,采用雙向牽引達到復位,然後施以固定與融合,也屬於相同的治療概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