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信息網
 骨科信息網 >> 肩周炎 >> 關於肩周炎 >> 教你如何區分肩周炎分真假性

教你如何區分肩周炎分真假性

  肩部疼痛常常被簡單地歸結為肩周炎,不但許多醫生會作出這樣的診斷,連很多普通老百姓自己都會下這樣的結論。實際上,肩周炎並不常見,是引起肩痛病因中較為少見的一種疾病,另外還有很多病會引起肩痛。

  在臨床有不少“關節”醫生不夠專業,往往看見肩痛就診斷為“肩周炎”。其實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肩痛,肩周炎僅是其中一個原因。

  一、肩周炎臨床症狀及診斷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炎症。炎症導致關節內外粘連,從而影響肩關節的活動。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肩周炎的全稱是肩關節周圍炎,本病好發於50歲左右的人,故又稱“五十肩”。肩周炎有哪些表現與診斷呢?

  1、肩部疼痛:起初時肩部呈陣發性疼痛,多數為慢性發作,以後疼痛逐漸加劇或頓痛,或刀割樣痛,且呈持續性,氣候變化或勞累後,常使疼痛加重,疼痛可向頸項及上肢(特別是肘部)擴散,當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牽拉時,常可引起撕裂樣劇痛,肩痛晝輕夜重為本病一大特點,多數患者常訴說後半夜痛醒,不能成寐,尤其不能向患側側臥,此種情況因血虛而致者更為明顯;若因受寒而致痛者,則對氣候變化特別敏感。

  2、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向各方向活動均可受限,以外展、上舉、內外旋更為明顯,隨著病情進展,由於長期廢用引起關節囊及肩周軟組織的粘連,肌力逐漸下降,加上喙肱韌帶固定於縮短的內旋位等因素,使肩關節各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當肩關節外展時出現典型的“扛肩”現象,特別是梳頭、穿衣、洗臉、叉腰等動作均難以完成,嚴重時肘關節功能也可受影響,屈肘時手不能摸到同側肩部,尤其在手臂後伸時不能完成屈肘動作。

  3、怕冷:患肩怕冷,不少患者終年用棉墊包肩,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風。

  4、壓痛:多數患者在肩關節周圍可觸到明顯的壓痛點,壓痛點多在肱二頭肌長頭腱溝。肩峰下滑囊、喙突、岡上肌附著點等處

  5、肌肉痙攣與萎縮:三角肌、岡上肌等肩周圍肌肉早期可出現痙攣,晚期可發生廢用性肌萎縮,出現肩峰突起,上舉不便,後彎不利等典型症狀,此時疼痛症狀反而減輕。

  6、X線及化驗室檢查肩周炎:常規攝片,大多正常,後期部分患者可見骨質疏松,但無骨質破壞,可在肩峰下見到鈣化陰影。實驗室檢查多正常。

肩周炎分真假性 教你如何區分

  二、肩周炎與其他疾病的鑒別

  1、肩峰撞擊綜合征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三維運動關節,由一個肱骨頭、肱骨頭的吸盤(關節盂)和圍繞他周圍的肌肉與肌腱、關節囊組成。隨著年齡的增大,肩峰(肩胛骨的前緣,在肱骨頭的上方)下骨質增生和滑囊等軟組織肥厚,造成肩峰下間隙的狹窄,使肩袖組織容易在肩關節上舉的過程中受到肱骨頭和肩峰的積壓,產生疼痛導致肩峰撞擊綜合征。

  肩峰撞擊綜合征在年輕的運動員和中年人中比較常見。肩峰撞擊綜合征的主要表現為肩部疼痛,夜間疼痛,痛醒,影響睡眠:難以指出明確的疼痛部位:手臂舉過頭困難。

  2、頸椎病

  頸椎病,為頸神經根,頸髓,交感神經,椎動脈受刺激或壓迫引起。肩周炎是肩肱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退變引起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主要鑒別點為:頸椎病的病變在頸椎;肩周炎在肩肱關工內外的軟組織。

  頸椎病的活動受限在頸椎;肩周炎活動受限在肩關節。肩周炎的肩關節造影可見關節囊收縮變化;頸椎病則無此變化。肩周炎在肱二頭肌增加張力的位置可引起疼痛;頸椎病則無此特點。

  那麼,如何有效預防肩周炎

  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工作或看電視45分鐘後,做“點點頭”、“仰仰頭”、“搖搖頭”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頸項韌帶發達,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還可以試著雙手抱頭把頭往後仰,或緊貼著牆面直立做頭後方頂牆的動作,重復做兩三次,這些簡單的動作可以使肌肉的疲勞瞬間得到放松。

  此外,再介紹一些很簡易的頸肩痛的自我保健方法,如每日用熱水袋溫敷頸椎及患肩,洗澡時用熱水沖洗頸部,這些小措施可以很好地放松頸部肌肉。再者,每天慢跑或快走,哪怕下班時少坐一兩站公交車,都可以很好地放松頸椎及肌肉,對於預防頸肩痛也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特別要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避免頸部正對空調風口或直吹電風扇,可以預防頸肩痛、頸椎病的發生。

  有的人晚上睡了一覺後反而感覺脖子非常不舒服,這也是一種頸椎的慢性勞損,頸部在睡眠時沒有得到充分放松,頸部肌肉處於持續牽拉狀態、還在工作有關,所以應及時調整枕頭的高度。選擇枕頭的基本標准是平臥位枕到頸部後面,高度接近於肩部的寬度。軟硬度可根據自己頸椎的生理曲度來選擇,總的原則也是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讓自己感覺舒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Copyright © 骨科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